第二十五章 總括三洞 上_中國道教也有趣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中國道教也有趣 > 第二十五章 總括三洞 上

第二十五章 總括三洞 上(1 / 1)

中國道教也有趣!

寇謙之在整頓道教之前,北方道教的狀況已經詳細分析過了。那麼同一時期南方的道教是什麼情況呢?大哥彆說二哥,應該說比北方更複雜。

首先,佛道之爭越來越激烈,道教在發展上麵臨的壓力越來越大。

全國佛教發展已成燎原之勢,彆處不說,就說陸修靜的大本營廬山吧,他自己就隻占了一小塊地盤,周圍有歸宗、秀峰、萬鬆、西賢、海回五大佛教叢林,三百多處廟宇,近萬和尚。每當站在高處手搭涼棚欣賞廬山風景時,綠樹掩映下無數光頭時隱時現,在斑駁的陽光下熠熠生輝,是不是頓時就感覺自己的道友好少啊,壓力好大啊,心好塞啊,唉怎麼和尚們就不累呢,這念經的聲音就沒停過。

事實上,並不是隻有廬山是這樣的,全國各地哪都差不多如此,杜牧那首古詩估計人人都會背,南朝四百八十寺,可見佛教是如何的興盛。等等,整個南朝才不到五百座寺廟,貌似不是很多啊?當年老師怎麼講的記不太清了,那時對曆史理解也不深,但這裡說的隻是在南京周圍的寺廟個數,實際上經過考證,杜牧那是在搞促銷給打了個七折,當時至少有七百多座,試想佛教在整個南方是何等規模。

如果隻是和尚多點還不是讓人太擔憂的話,真正讓陸修靜心焦的是,士族、讀書人研究佛學的人越來越多了,這就動搖了道教的根本和未來了。其中的原因,除了有佛教迅速發展的因素以外,道教自身也出了大問題,這才是事關道教生死攸關的隱患。

早期的道教經書來源,主要的是一些道門高人的創作,多數是以神授方式出現,在數量就比不過佛教,人家有後援啊,直接從印度運幾車來,找幾個翻譯,一部部佛經就流傳出來了,那才是真的量大管飽。隨著三洞經書的大量出現,雖然在數量上有了一定的改善,但隨之而來的是大量抄改佛經、偽造道經的現象流行,造成了道經市場的真假難辨,是非混亂,就連一本經書的頁碼順序都是亂的,怎麼一個亂字了得!

問題還遠不止這些,就算你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本真經,但卻發現好深奧,看不懂啊!關鍵是那些作家們為了顯示自己的水平層次如何高,或者顯示經書的地位,往往是故意這麼做的,能多深奧就寫多深奧,就是不會好好說話。

麵對這樣一個混亂的道教出版市場,就算是原來還喜歡研究道門經書的人,也會搖搖頭,表示惋惜,或鼻孔噴出一股白氣了,唉,還臨佛經貼心。

麵對這種現狀,作為南方道教的領軍人物,陸修靜那叫一個痛心疾首、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啊,於是自覺地承擔起改變這種混亂的出版現狀的責任,否則,不用佛教再有什麼動作了,人家就搬個馬紮坐在那,邊嗑瓜子邊看著你們道教自己把自己作死了。

師出有名是我國的傳統美德,這方麵陸修靜自然不會犯低級錯誤,在整理經書的過程中,陸修靜一早就提出我是一名光榮的、有責任心的三洞弟子,為了“祖述三張,弘衍二葛”的大義。顯然是先把自己放在一個名正言順的位置,整理工作也就理所應當了。當然,潛在的意思也是在說我精通各門各派,有資格也有能力完成這項艱巨而光榮的工作,他的底氣除了來自自己的真才實學、聲望地位以外,還包括皇室的支持。

在自己的度假山莊裡,陸修靜先把自己多年以來搜集到的道教經籍集中存放到崇虛館,這時候如果再臨時去收集肯定是來不及的。陸修靜一生都在廣集道書,早在他離家出走時,就已經開始注意收集了,先後從句容茅山殳季真(殳音叔)那裡得到了楊羲、許謐的上清經法,從句容葛粲那裡得到了靈寶和三皇經法,這些原來都收藏在廬山的道藏閣裡。如今在首都住著,皇帝、大臣、士族名流們也免不得會貢獻出自己的珍藏,最終這些市場上能見得到的經書,基本上都進了崇虛館。

接下來就是對這汗牛充棟的經書處理了,主要工作有刊正真偽、校對、注釋闡釋等。假的、偽的全扔了,廚房大師傅最近都不用去買柴了,天天燒這些不要的經書就行了。錯的、漏的要改正,補充完整,然後再把真經分門歸類,所以怎麼對這些經書分類的問題就擺到了麵前。

在陸修靜之前,葛洪的《抱樸子?內篇?遐覽》裡就羅列了很多道教典籍的名稱和卷數,由於當時還沒有形成明顯的道派,所以他僅僅是按經、符等進行了簡單分類,陸修靜沒有采用他的方法。

葛巢甫批量生產靈寶經時,曾經提出“三洞”的說法,陸修靜感覺用這個三洞的分類方法比較靠譜,加之上清、靈寶和三皇這三派的經書量大管飽,嗯,數量、質量都不錯,於是就完善了三洞結構,邊整理,邊分類,最終完成鑒定經誡、方藥、符籙等各類經書,並於471年撰寫了《三洞經書目錄》。這部目錄裡麵共包括經書1228卷,實際是1090卷,後呈獻給宋明帝閱覽,可惜的是沒流傳下來,早已亡佚。

一直在說三洞,這裡簡單解釋幾句。三是源自道教的一炁化三清的思想,這個三在道教中很特殊,有三生萬物的含義,洞則有通達的意思,三洞即通達神仙境界的三條道路。

關於一炁化三清,現代大家都說一氣化三清,這裡的氣和炁本質上是不同的,作為看過我的書的道友,以後還是用這個正確的炁吧,區彆嘛,有機會再詳細聊。

接著說三洞,三洞分彆是以上清經係為中心的洞真部、以靈寶經係為中心的洞玄部和以三皇經係為中心的洞神部,對這三洞經書進行編目整理,就是陸修靜的巨大貢獻,所謂的“總括三洞”。

確定了三洞的結構以後,陸修靜就把上清、靈寶和三皇三派經書綜合在一起,再參考佛教的三藏、三乘等思想,係統地用到三洞的分類中,並按大、中、小乘的概念區分出等級,同時還把這種等級延伸到道士的品級和位業分級上麵。

確定了品級和位級,道士們的修煉也就更加規範,如修太清經法的道士可成仙,修靈寶經的法可以成真,修上清經法可成聖等。

還有更深層次的劃分,比如不同級彆的道士修煉的功法是不同的,不能隨便想修什麼就修什麼,必須逐級修煉,低級的道士不能上來就修最高級的上清經法等等,這些就不再詳述了。

當然了,能通達神仙境界的經法絕對不限於上清、靈寶和三皇這三大經係,否則就犯了眾怒了,而且這裡的三,本來就是能生萬物的,自然就不限於三個門派了,要不其他道派的經書就不能加入進來了。所以,稍晚於陸修靜的南齊道士孟智周,就在三洞的基礎上,增加太玄、太平、太清和正一這四部,稱為四輔,三洞和四輔合稱為七部。

陸修靜在編撰《靈寶經目》的時候,把靈寶經分成了十二個品類,如本文、神符、玉訣、戒律、威儀、表奏等。唐代道士孟安排在《道教義樞》中,根據陸修靜這個分類,進一步把靈寶經的這十二類的分類方法,應用到整個三洞分類中,這樣,三洞經書的每一洞又進一步分成十二部,共計三十六部,稱為三十六部尊經。

至此,由陸修靜正式確立三洞經書的分類體係,經孟知周和孟安排共同努力,最終完成的道教經書的完善的分類結構,三洞四輔十二部正式定型,成為道教經典的分類係統。

三洞結構影響深遠,隋唐以後編修的道經,明代的《正統道藏》以及近年的《中華道藏》,都沿用了這樣的分類法。道藏內容後麵再詳說。


最新小说: 惡毒女配轉行,做頂級豪門媽寶女 剛提交離婚報告,媳婦殺到部隊了 七零:糙漢的作精前妻越發迷人啦 分身萬界的我加入了聊天群 禁宮秘史:那些被史書屏蔽的吐槽 從畢業典禮開始征服娛樂圈 都重生了,誰還不彌補遺憾? 都市玄門:醫武雙絕逆天命 紅樓晉升之路 巷口算命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