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鐵血軍閥!
朝廷下旨遼東軍為叛軍不到半個月時袁世凱臉上。間,劇情就發生反轉。
有著叛軍身份的遼東軍竟然主動上表朝廷請降。
本來以為朝廷一定會大動乾戈的朝廷,竟然出人意料的同意遼東軍請降。
不僅沒有縮減遼東軍兵力,壓縮遼東軍生存空間,反而給遼東軍增加了三府的地盤,還加封遼東軍為遼東總督。當然,關於遼東軍隻稱臣,不聽調也不聽宣的談判條件,朝廷並沒有公示出來。畢竟,這算是朝廷的一個恥辱,並且間接承認了遼東軍的狼子野心。
如果讓其他手握實權的地方督府知道,很可能會有樣學樣,也給朝廷來一場逼宮大戲。
整個大清國除了少數幾個人,其他都不明白朝廷前後之間為什麼會有這麼大差距時。
戰爭暫時結束,忍不住長鬆一口氣的袁世凱沒有閒著。
北洋軍和遼東軍之間的巨大的火力差距讓他意識到了危險。
所以,他必須要在下一場戰鬥開始之前,把北洋軍火力強度加強到遼東軍標準。
加強火力,說得直接一點,就是給北洋軍多配一些輕重機槍,多配一些火炮。
在北洋軍沒辦法自產這些重武器的前提下,袁世凱想要得到這些武器,隻能通過購買。而購買的話,就需要大筆的銀子。
幾天來,幕僚已經算出了袁世凱需要籌集的所有銀子數量。
三百八十萬兩白銀,除去北洋軍可以拿來買武器的軍費,袁世凱至少還要籌集三百八十萬兩。
連續跑了好幾天皇宮後,袁世凱終於拿到慈禧的懿旨,從戶部衙門調撥八十萬兩白銀給北洋軍購買武器。
可就算如此,袁世凱也還差整整三百萬兩白銀。
當然,北洋軍也有自己的收入渠道,要不然,僅憑朝廷調撥的那些銀兩,袁世凱就是有再大能耐也養活不了數萬人的北洋精銳。
從北洋軍開始大規模擴軍開始,山東和天津兩地就是遼東軍自留地。
各種稅收,除了上交朝廷,剩下全部被袁世凱拿出來做北洋軍軍費。
可是,現在距離征稅還有近半年時間,遠水解不了近渴。沒有辦法的情況下,袁世凱隻能把希望放在兩地所有衙門身上。
為了徹底控製天津和山東兩地,保證北洋軍有一個穩固的後方。兩地的文武官員幾乎都是袁世凱門生故吏。
所以,袁世凱一開口,有銀子的文武官員馬上往袁世凱那裡送銀子。
沒有銀子的文武官員,馬上想方設法從自己轄區百姓身上搜刮銀子,然後給袁世凱送過去。
短短十天時間,袁世凱就收到近兩百萬兩白銀。
讓袁世凱沒有想到的是,他這兩百萬兩白銀背後,直接導致數萬百姓變成無家可歸的難民。
麵對越來越少的銀子缺口,幕僚高興之餘,忍不住感慨道“要是我們能像遼東軍一樣,不給朝廷上交賦稅,那我北洋軍每年至少可以多出來三百萬兩白銀,也就不會再像現在這樣,為了銀子而到處奔波,甚至還能多組建兩個鎮的新軍。”
提者無意,提出這個想法的幕僚也就是順口一提,但這個提議被袁世凱聽到耳朵後又是另外一個想法。
憑什麼遼東軍一支同朝廷作對的叛軍能截留地方賦稅,養活數萬精銳。而聽命於朝廷,給朝廷辦事的北洋新軍卻沒有銀子養活軍隊,連最起碼購買武器的銀子都沒有。
原來沒有往這方麵思考,袁世凱就沒有多想。現在認真一對比,袁世凱心裡馬上就變得不平衡起來。
北洋軍是他在朝廷立足的根本,隻要北洋軍存在一天,那朝廷就奈何不了自己,不敢拿自己怎麼樣。既然如此,那為什麼自己不能學習遼東軍,也逼一逼朝廷,從而獲得更多權利。
這個想法一出現在袁世凱腦海,就揮之不去。
一眾幕僚開始商量怎麼用這些銀子時,眉頭忽然皺起來的袁世凱直接走到一旁坐在椅子上,一言不發的陷入沉思,分析這件事的可行性。
這時,一個心腹幕僚馬上發現袁世凱的變化,然後走過來問道“現在銀子也籌集得差不多了,剩下一百萬兩白銀,隻要有時間,一定能籌集到。不知道大人還有什麼困難。”
袁世凱擺擺手沒有說話,然後直接站起來,把這個最心腹的幕僚帶到自己書房,然後把剛才忽然冒出來的想法托盤而出。
從跟著袁世凱開始,幕僚就知道袁世凱的野心絕對不止權臣那麼簡單。
所以,聽到這個想法後,幕僚並沒有表現出太過於震驚的表情。
想想後,對著袁世凱非常肯定回答“大人,這個想法非常可行!”
“原因有這麼幾個第一,現在的朝廷已經不是幾十年前的朝廷了,手握軍權的地方大員,幾乎都是我們漢人,和朝廷肯定不再一條心上。用一個詞語來形容朝廷的話,外強中乾這四個字再合適不過了。”
袁世凱點頭肯定道“這個本官知道,朝廷也知道。要不然,再麵對遼東軍時,朝廷也不會這麼慫,妥協再妥協。這也是本官好有這個想法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幕僚繼續說道“第二個原因就是我北洋軍自己了,可以肯定,我北洋新軍是整個北方規模最大,戰鬥力最強的軍隊。朝廷想要維持自己在整個大清國的統治地位,已經離不開北洋軍了。隻要我們不直接造反,朝廷就不會把我們怎麼樣?”
“第三,隨著北洋軍規模越來越大,一個山東已經養活不了這麼多軍隊了。為了北洋軍數萬將士,為了給支持大人的文武官員謀一個更好的出路,大人也必須向朝廷要更大的權利,更多的地盤。”
幕僚說完後,袁世凱再一次陷入沉思。
足足過了五分鐘,一抹堅定才浮現到
重生抗戰老書,被封兩年後終於解封,在,騰訊文學,移動文學同時上傳,四百多萬字,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