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年號,在去年冬天定下。
當時朱銘領兵在遼陽,收到開封送來的十多個備用年號。
他全都不怎滿意,於是自己整了一個。
而且還是四字年號:複興中華!
朱國祥收到這個年號時,驚詫之餘差點笑噴,於是跑去請教內閣與禮部。
然後,朱國祥發現,似乎真的可以用。
年號字數是不限的,兩字、三字、四字都可以。
朱銘提筆一圈,評價道:“缺了宗教。”
柔遠縣的民族構成也極為複雜,是朝廷控製漠南蒙古的重要跳板。
黃公度心裡非常納悶兒,他自負文采斐然、用典精妙、有理有據,實在想不通會輸給一個邊疆士子。
一直看到第十八名的卷子,朱銘覺得有點新意。
年號都是有寓意的,代表著朝廷的執政方針或美好願景。
其實很簡單,李中的爺爺做了大宋番兵軍官,在宋國對西夏進行貿易製裁時,他利用族人幫上級走私西夏青鹽。漸漸的,跟好幾任上官都關係很好,還給兄弟、兒子謀求軍官職務。
李中已不記得文章詞句,簡單複述自己的答卷內容。
他爺爺的信息就有點離譜了,居然是宋朝招募的番兵軍官。雖然沒有寫明白,但稍微懂行的都知道,肯定是大宋邊境地區的異族。
三字年號比較少見,例如王莽的“始建國”。
傍晚,新科進士們聚餐,一個又一個進士,跑來給李中敬酒求交往。
進士們被領著前往大殿,狀元李中走在最前麵,殿中官員也紛紛看來。
“而今中國之內,有漢,有羌,有奚,有吐蕃,有契丹,有黨項,有女真,有回鶻……各族共居中國,是否可以混為一大族?又該如何混一族裔?”
“皇帝對此感到很疑惑,請各位考生詳細議論之。”
年號與殿試兩相結合,還能想不明白嗎?
三日之後,閱卷大臣們把考試結果送來。
很快,新科狀元的詳細資料,就出現在皇帝和大臣麵前。
剛開始也從炎黃血脈講起,漸漸的著重論述民族問題。而且以陝西邊境的吐蕃族舉例,他認為這些吐蕃族的祖先,在唐代大部分都屬於漢人。為什麼幾百年過去,後代竟然吐蕃化呢?
接著又分析民族構成要素,即語言、文字、服飾、風俗、外貌。
探花卻名不見經傳,叫做劉傳先,開封府人。如果沒有朱銘改變曆史,或許他會死於靖康之難,所以才沒有在史書中留下名號。
朱銘掃視大殿內的考生,有的抓耳撓腮,有的奮筆疾書,還有的在偷偷觀察皇帝。
或許對現代人來說,“複興中華”隻是一個很常見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