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級餐廳!
“其他菜,我也可以負責一些的。”王美美說道。
“隻有個青椒肉絲,我們一人炒一鍋吧。”大排、鹵肉、雞腿之類早就做好了的,因為是一直保溫的,有鹵湯。
青椒肉絲也要保溫,但因為沒湯汁,持續時間短,保溫就跟快餐類似了,過了飯點就涼了,隻能每頓都炒。
這是顧梁的特色菜,網上賣的不是很好,網上的可能更加重口味,但堂食賣的一直不錯。
以前堂食顧客少,隻用炒半鍋就行了。
現在顧客多,每頓都要炒兩鍋。
“好。”
一共兩個灶台,兩個鍋,兩人分彆開炒。一鍋可以打十來份,雖然不算是大鍋菜,但也不算是小炒,是要有點能耐的。
因為食材數量大,通常會難很多。
王美美掌握的還可以,比顧梁慢了一點點。
兩大鍋搞定。
顧梁嘗了嘗王美美的那鍋,味道可以,看樣子,lv1的見習廚師是可以搞定最基本的菜肴的,包括這種一次炒十來份的。
但跟顧梁比還是差了些,鹽放少了點,好像調味料也沒放多少,油也放少了,口味略淡。
畢竟顧梁炒了好幾個月,對這份菜很熟練了,各種細節把握都是條件反射,一下子就發現缺陷在哪裡了。
不是不好吃的問題,而是不適合用來在店裡賣。
雖然不是辣的那種重口味,但這種低端餐飲,顧客就喜歡重點的口味,這幾乎是通吃的。
隻是重的程度而已。
很多人抱怨餐飲業重油重鹽放大量調味料,但其實是顧客喜歡。
任何市場都是由顧客決定的,生意本來就是由消費驅動的,沒消費就沒人生產。
你搞的清淡,顧客會說你清湯寡水無味,連點油鹽都不舍得放。
麻辣做的人更多,也是這個道理,因為能吃的人更多,市場容量更大。
事實上,辣和不辣,一些人也都喜歡的,同一個人,不同口味也經常是重合的。
隻是一點辣的都不碰的人,是極少數。
即便沿海以吃海鮮清淡為主,也不拒絕吃點辣的,這就造成了可以吃點辣的人,覆蓋人群更廣,遠遠高於完全不吃辣的人。
這是麻辣菜可以征服全國,而江南各菜係隻能窩在南方幾個沿海省份的原因。
市場化,就要遵守市場規則。
隻有中高端菜館才有些會搞清淡口味,特彆是高端餐飲,會儘量突出食材本味和純地域特色,反正高端菜館也不靠量取勝,它們隻用服務小眾高端食客就行了。
“不錯,很好吃,有點家裡吃的那種味道,很讓人留戀。”顧梁說道“但店裡賣可能略微清淡了點吧,我們這兩鍋合在一起,正好。”
本來兩鍋就是倒在一起賣的,所以口味正好融合一下,也就比平時稍微清淡點,一般顧客不會在意的。
越低端,顧客對口味的彈性越大,隻要不是太過就行。
情緒值1
“好的,老板,我會多練習的。”王美美說的很謙虛,但頭頂上卻冒出了一個氣泡,情緒值居然又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