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製片!
“公司如今走上正軌,網劇自不必說,是咱們起家的支柱。
《我在他鄉挺好的》這部上星劇,讓咱們在電視劇打出口碑。
後續推出的《愛情而已》《三十而已》的電視播映版權、網絡播映版權順利賣出。
《三十而已》這類題材,我打算做成係列,《二十不惑》《四十正好》都在我的計劃裡。
下一批編劇組在寫的劇本《大江大河》《小彆離》我考慮做成係列劇。
係列劇是電視劇裡最保險又能引流的,如果我的計劃成功,咱們公司在電視劇方麵就不愁項目。
下一階段,公司會加大在電影方麵的投入。
你們現在知道,《愛很美味》電影版,公司與企鵝視頻聯合製作。
《救火英雄》,時代百納主控的主旋律電影,公司參與投資。
《興安嶺獵人傳說》,公司獨立製作的網絡大電影。
這些都是公司為進入電影市場前做的摸底與試探,電影與電視劇不是一回事,廝殺更慘烈,不確定性更大。
但咱們得試著進入,因為電影能撬動的東西更多,文化、品牌、金錢、衍生品等等。”
“這個我明白。”
鄭晴點頭,“不過,想真正進入電影圈公司得拿出一部質量過硬或者直白點說是票房高的電影。
就像《白夜追凶》立住了公司在網劇懸疑推理類型的標杆。
《我在他鄉挺好的》立住了公司在上星劇都市現實題材的標杆。
如果拿不出這樣一部作品,貿然進入電影市場,我不是很認同這個做法。”
趙禎在公司雖有著一錘定音的掌控力,但他並不排斥不同觀點。
因為一個公司,當有人急速衝鋒時,就要有人持重維穩。
更何況這是自己老媽的意見。
他把手中的筆放下,雙手交叉放在桌上,道,“鄭總監的顧慮是對的,在沒有合適的項目前,公司不會貿然進入電影市場。”
鄭晴、蘇元、吳荃,三人聞言,心下稍鬆,哪知趙禎接下來的話又讓三人心頭跳了跳。
“電影、電視劇是吸引流量的載體,而流量具體投射是在演員身上。
咱們公司出來不少爆款網劇、電視劇,利潤不少。
但其實演員獲取巨大流量後的價值,並沒有被成功轉化。
這部分流量的價值甚至比電影、電視劇本身還要大,眼睜睜看他浪費掉,實在可惜。”他道。
“彆的公司藝人,咱們公司管不著。咱們自家公司的藝人,代言、廣告、綜藝等等,各種通告可是不少。”商務總監吳荃說道。
“還不夠。”趙禎道。
蘇元揣摩著話裡的意思,道,“趙總意思是,再多接一些工作?”
“不行,明星也是人,工作太多,扛不住。而且不是什麼工作都能接,有的藝人接工作要考慮調性合不合適。”鄭晴當即反駁。
見幾人理解有偏差,他也不再藏著掖著,直接了當的說,“嗬,咱們公司又不是黑心工廠,自然不能靠壓榨藝人存活。
我的意思是,可以靠直播賣貨的方式,把這部分流量變現。”
“直播?”三人麵麵相覷。
“對,直播。”
他重複了一遍,接著道,“我打算公司出資,投資開一家直播公司,培養一些主播。
像《白夜追凶》《我在他鄉挺好的》的主創人員,到時候都可以去直播間當嘉賓,吸引他們的粉絲去直播間。
這些粉絲隻要去直播間,變現就很容易。”
“藝人總不能一直參與直播吧?藝人不直播時,直播間怎麼辦?”蘇元詢問。
他道,“這裡有個誤區,藝人做嘉賓是直播間的一個引流方式,是一個輔助手段,並不是說直播間全靠藝人。
說到底,直播間平時還是要靠主播來賣貨維持,所以主播也要好好挑選。
這個直播公司,既要直播賣貨。
同時,也是一個把咱們製作的影視劇聚集到藝人身上的流量變現的平台。”
“這樣可以。”
鄭晴想了想,道,“隻是一兩場直播的嘉賓,對藝人來說,也不過是多參加了一兩場通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