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鑲紅旗和正紅旗絕大部分牛錄被嶽托帶走,代善身邊隻剩五個牛錄。
一個牛錄三百人,五個牛錄一千五百人。
也就是說代善麾下兩紅旗一萬八千多滿洲正兵,目前隻剩一千五百人,等於名存實亡。
以建奴人口想要把兩紅旗補充到近兩萬人的規模,幾乎沒有任何可能。
目前唯一辦法就是從其他六旗抽調填補,儘可能保持兩紅旗的存在,隻有這樣建奴八旗才算完整
八旗軍,本是明末女真部落的一種軍事體製,是一種古老而又獨具鮮明自我標誌的戶籍管理方式。
野豬皮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鎧甲起勢,歸附日眾後,開始設定四旗,為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是為旗籍開創之始。
所有部落人馬整編為四個部分,平時種地打獵生產,打仗挽弓提刀上陣,是為兵農一體製度。
部落人眾既是生產力的百姓,又是戰鬥力的軍人。
當時滿洲部落基本都是文盲,認不得字,就用顏色來區彆自己是哪個部分的,於是有了黃白紅藍四種顏色標誌。
用顏色區分部隊,也是中國古代大多常見的方法,與中原傳統的五行顏色相似,黃代表土,代表中央;白代表金,代表西方;紅代表火,代表南方;藍代表水,代表北方。
八旗顏色缺少了代表木,東方的青色,後來加入了綠營,正好補齊了。
後來建州部落越來越肥,四個旗的人馬越來越多,不便於管理,需要增設新的旗。
但是選出新的容易識彆的顏色又比較難,乾脆用老顏色上鑲上一個邊兒,就是加一圈得了。
於是有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將歸附的各個滿洲部落、蒙古部落、漢軍都納入這個八個旗管理。
既然兵農一體製度,這就帶來一個八旗鮮明的遊牧民族特色軍備自籌。
兵士的盔甲、武器都是自己解決,當然,一統之後,也有了朝廷統一造,統一發放的製度。
大體上是朝廷的兵器盔甲為戰略儲備,有大戰來臨,戰前臨時發放,戰後會計數收繳。
平時訓練都是用自己的,所以,弓箭作坊這個行業,就是為軍人製造弓箭。
有錢的軍人能買得起修的起,沒錢的隻好糊弄,也導致了清末八旗軍事的直接沒落,甚至貧困的八旗軍沒有合適的武器來保持日常的訓練。
增設到八個旗後,每旗300人為一牛錄,設一名牛錄額真管理。5個牛錄為一劄蘭,設置劄蘭額真管理,劄蘭額真也叫甲喇額真,5個劄蘭為一固山,是為一個旗,設左右梅勒額真管理。
在努爾哈赤時期,八旗的成分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滿洲人,包括歸附的蒙古人、漢人及其他人。
到了皇太極時期,隊伍又壯大了,天聰九年,後金征服了蒙古察哈爾部、喀喇沁部,將俘虜的部眾編為蒙古八旗,這是蒙古八旗的由來。
崇德二年,將漢軍部隊共分三部分,老漢軍為烏真超哈,孔友德投降部隊為天佑軍,尚可喜投降部隊為天佐軍分為兩旗單獨管理。
之前,老漢軍直接隸屬八旗,孔尚的投降軍隊還由他們自己單獨管理。
崇德二年開始,所有的漢軍都編製統一,相當於奪了孔尚二人的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