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你再闖禍,哥哥我就要篡位了!
“還請蘇狀元賜教。”
太子拱手行禮,語氣中滿是敬意。
曆代王朝覆滅時。
新一任王朝都會總結上任滅亡的原因,汲取經驗,加以改正。
但翻來覆去總結的原因,無非是苛政害民、賦稅太重,亦或者是皇帝不修德行降下天災,以至於百姓們民不聊生。
唯有蘇長歌。
一針見血的發現了土地兼並這一弊病。
僅僅隻是這份才華。
就已經足夠令人讚歎不已。
但沒想到的是,如此棘手複雜的難題,他竟然還有上中下三種不同之策。
簡直是妖孽。
不對!
這是上蒼派下來救我大晉的能臣!
“賜教不敢當。”
“隻是臣的一些淺見罷了,是否有用還需陛下和太子殿下權衡。”
蘇長歌自謙一句。
隨後看了眼老皇帝和太子,緩緩說道“臣先從下策開始。”
“陛下之前也說了。”
“江山社稷者,天下百姓與山河土地。”
“佃農之所以出現,乃是田產被地方豪強或官紳兼並,導致無田可耕。”
“因此,下策便是擴土開疆。”
“山河土地愈多,百姓可耕之田就愈多,且戰爭本身可以令人口減少。”
土地兼並。
本質上就是各個階級矛盾。
上層階級人少,但占據的資源太多。
沒辦法,百姓們活不下去,隻能放下鋤頭鬥爭,將一部分上層階級清洗掉。
而對外輸出戰爭,無疑是轉移矛盾的一種方法,既可以消耗人口,又能夠擴充總體資源,見國內的矛盾轉嫁到外麵。
隻不過。
階級矛盾永遠不會消失。
暫且不談戰爭勝負、國力因戰爭損耗等。
就算把全部土地都給占據了。
等人口達到極限閾值,階級矛盾還是會爆發,所以這才被蘇長歌定為下策。
而此時,伴隨他的聲音響起。
老皇帝卻是搖了搖頭。
“大晉之北,跨過燕雲十六州,便是廣袤的大草原,何來耕種之地?”
老皇帝說完。
太子跟著點了點頭。
如果北方之地適宜耕種的話,不用大晉,上幾代王朝早就占領了。
聞言,蘇長歌卻是搖了搖頭。
“回稟陛下,臣以為。”
“這世上土地,沒有一寸是無用的。”
“譬如東海,百姓可以靠捕魚為生,南方山林眾多,捕獵亦能為生。”
“而西北之地,雖然是廣袤草原,但亦可以為我大晉牧馬放羊,而且草原地下還有礦產,隻需將丟失田產的百姓外遷與北方,使其有所勞,能養活自身,便足矣,”
蘇長歌開口。
一塊土地的價值不取決於它是否能耕種。
或者換句話來說。
土地的價值屬性由人來定義。
耕種隻是其中一種。
無論是建房子,還是做其他用途,隻要它是你的,它遲早都能被賦予價值。
關鍵在於,擁有。
此時,聽到蘇長歌的這番話。
老皇帝和太子思路一下子被打通。
確實,他們之前的想法太過於保守,隻想著西北那邊的地能否用來耕種。
但其實這都根本不重要。
如何讓佃農勞作果腹,才是最重要的。
或許草原不能為大晉帶來明麵上的收益,但隻要他能容納養活佃農就夠了。
想到這裡。
老皇帝和太子心頭瞬間火熱。
本來他們最大的願望。
僅僅隻是收複燕雲十六州,完成先祖夙願,恢複完整的大晉版圖。
但現在來看,原本形同雞肋的草原。
此刻莫名變得香氣誘人起來。
不過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戰爭非同小可,需要從長計議。
隨即,太子開口問道。
“中策為何?”
聽到聲音,蘇長歌繼續講道“中策同樣為緩解之策,但卻要麻煩許多。”
“佃農反抗的源頭,在於吃不飽飯。”
“正因如此。”
“隻要找些事讓佃農來做,使其勞有所得,二餐飽腹,衣能蔽體即可。”
蘇長歌出聲說道。
其實就是改變佃農的價值屬性,將他從田地上變成手工業或服務業者。
簡而言之。
內部消化多餘人口。
給佃農工作崗位,就業機會。
沒有田產。
替人種地又吃不飽飯。
那就讓這群人進工坊,或者是做小廝、跑腿等,使他們不靠種地也能養活自身。
不過,中策最難的地方就在於。
這個時代沒有工業。
能夠吸納佃農的行業太少,跟佃農人數相比就是小巫見大巫。
但是,蘇長歌正是知道這點,所以才故意提出來,為的就是讓老皇帝去推動手工業,提高士農工商中工者的待遇。
而此時,聽到這番話。
老皇帝眉頭微蹙。
如蘇長歌所預想的那樣,開口問道“佃農之數,遠超工者。”
“朕何以尋如此多事讓佃農來做?”
換而言之。
我上那創造那麼多就業崗位。
聞言,蘇長歌微微一笑。
他就在這等著。
“男以耕田為生,女以織布為生。”
“敢問陛下,在這皇都之內,可有幾人靠耕田、織布為生?”
“臣以為,應當放寬對商業的管控,鼓勵百姓經商,嚴厲打擊囤貨居奇、壟斷等商人,但對正常商人放寬,同時向商人征收商稅,以此來充盈國庫。”
“並且製定律法。”
“保障商人和工人的權益。”
“擬定工人最低酬勞,僅比種地收益低些許即可。”
“而商人隻要依法經商,朝廷不究。”
“此外,可在六部之外增設商部,管製天下商品買賣的定價、秩序等事宜。”
蘇長歌開口,侃侃而談。
工人的酬勞為何要比農戶低,因為隻有這樣,才能保證有人種田。
農民也不是傻子。
若是耕地賺的錢少,誰願意耕地?
但現實是,如果不想辦法提高耕地的產量,就必須保證耕地的麵積。
否則糧食不夠吃。
那才是問題。
當然,現在還不用擔心這點。
大晉的土地,遠可以承載更多的人口,隻需要巧妙的資源再分配就行。
也就是從握有九成資源的那一成人手裡,把資源向下傾斜,讓資源流向中間和底層的階級,使他們能夠勉強溫飽。
此時,伴隨蘇長歌的聲音落下。
老皇帝和太子若有所思。
但與下策的簡單粗暴不同,中策確實需要花很多心思去想。
而且操作起來也很麻煩。
不過勝在安穩,戰爭會動搖國本,但放寬商業卻不會。
心念至此。
兩人深深的望了眼蘇長歌。
什麼叫治世之能臣。
這就是!
三言兩語就敲定了兩條安國之策。
老皇帝和太子有種預感。
僅僅隻是按蘇長歌這兩條去做,大晉江山就起碼能多延續數百上千年。
跟前朝相比,國祚綿長,興盛無比!
兩父子心中如此想著。
不由期待起上策來了。
下策和中策都如此令人讚歎,那上策豈不是更為了得?
“上策是何?還請蘇先生賜教。”
太子開口。
此時與之前相比。
太子對蘇長歌的語氣更為尊敬,甚至直接將他稱為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