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你再闖禍,哥哥我就要篡位了!
江壩旁。
上萬名災民跪地叩首謝恩。
看到這一幕。
蘇長歌並沒有為此感到欣喜或滿足,反而有種沉甸甸的責任感。
說實話,在剛來到這個世界時,他的想法隻是獨善其身,儘量不惹麻煩,娶妻生子,傳宗接代,好好過完這輩子。
但隨著時間長了。
身上背負的民望越來越多,
他才漸漸懂了。
為什麼那麼多先賢要以兼濟天下為己任,為什麼將士們要血戰沙場。
因為他們肩負著百姓的厚望,以及民族和國家的未來,他們要是不站出來,此後可能就再也沒有人站出來做這事。
而儒家的道。
其思想內核就是擔起對他人的責任。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仁義禮智信等等,這些無一不是責任。
畢竟天上仙人逍遙快活。
可地上的百姓總歸是要活命,仙人不在乎百姓活的是好是壞,可有人在乎。
此時,蘇長歌對著災民們喊道。
“諸位廬江郡父老。”
“自即日起。”
“各地府衙、縣衙門前開倉放糧,賑濟百姓,凡無家可歸者皆可前來!”
伴隨聲音響起。
災民們臉上頓時露出感激之色。
他們來此。
本來隻是想向黑龍祈福,保佑他們渡過難關,不要再發生災厄。
但黑龍沒見著,反而見著了楚國公,當然這都沒什麼差彆,畢竟沒有楚國公敕封正神,可能他們現在還在地震中苟且掙紮。
而現在。
楚國公又開倉放糧救濟。
這份大恩大德,他們怎麼能不感激。
但就在此時。
蘇長歌的聲音便再度響起。
“諸位父老,朝廷賑災有個規矩,那就是不養閒人,更不養懶人。”
“除五十歲以上老者,十二歲以下孩童外,其他人領取救濟,需要聽從官府調遣做工,即清理廢墟、救助傷者、搬運物品等。”
“身體殘疾、受傷等特殊情況。”
“可到府衙申請。”
“無論是誰,隻要做工才能得到救濟。”
“若是不做工,領不到救濟,膽敢搶奪他人救濟,亦或者冒名頂替等行徑。”
“一經發現,本國公決不輕饒!”
蘇長歌語氣凝肅。
當著眾人的麵立下規矩,采取以工代賑的方法來救濟災民。
災難過後,百姓生活確實不易,但若直接給糧食,完全是治標不治本,有積蓄者倒無妨,沒積蓄者吃完救濟糧後還是貧苦。
不僅如此,現在正值盛夏季節。
即便是有田產的百姓,也要等到秋收之後才能自給自足。
而這段時間要是出現傷病。
急需銀錢治病。
田地便很容易被豪紳兼並。
如此一來,立即就從有產者向無產者轉變,待到後麵隻能淪為佃戶。
那麼問題來了。
官府賑災救濟是救一時貧瘠。
還是讓百姓們學會自力更生,擺脫對官府救濟的依賴?
蘇長歌更傾向於後者。
而此時,百姓們聽到需要做工領取救濟糧,不少人臉色微變。
懶漢哪裡都會有,而且這群人通常還喜歡拉幫結派,他們所想的自然是白嫖官府救濟糧,順帶欺壓其他災民百姓。
但這種人終究是少數。
天災之下。
對於很多憨厚老實,勤勞肯乾的百姓來講,隻要有一條活路就夠了。
不就是聽官府的調遣做工嗎?
他們平常也天天乾活。
“楚國公仁義,吾等隻要能活命就行,這一身子力氣隨官府調遣!”
“多謝楚國公開倉放糧賑濟吾等。”
“還請楚國公放心,不就是做工,吾等一定好好乾活。”
一道又一道聲音接連響起。
看到活路和生機,百姓們滿是泥汙的臉上露出笑容。
而此時,天上的修士紛紛散去,他們本以為是過來降服蛟龍,結果半點力沒出,全程看戲,這讓他們都有些不好意思要賞賜。
畢竟就這個拉胯表現。
挺丟人的。
再加上和蘇長歌也不熟,更不想摻和凡間事,留下來也無用。
謝靈韻則在此刻從空中落下。
“賢婿,蛟龍之事已了。”
“若是沒有彆的事,貧道便返回山中清修,幼薇便托付給你了。”
謝靈韻開口。
她來此是為了對付蛟龍。
現在蛟龍成了江河正神,江南危機解除,她繼續留下來也沒什麼意義。
而魚幼薇聽到師父口中的托付二字,俏臉瞬間紅霞亂飛,美眸不由自主的看向蘇長歌,想知道他會怎麼回答師父。
“請前輩放心。”
蘇長歌出聲,一口答應了下來。
他當然知道這意味什麼。
但正所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男婚女嫁又不是什麼難以啟齒的事,何必小偷小摸,待到兩人感情培養的差不多,若真的合適,的確可以把事情辦了。
成家生子,繁衍後代。
在這點上即便是聖人也和普通人沒什麼區彆,非要裝作不為美色所動沒意思。
而聽到這番話。
魚幼薇俏臉頓時豔若桃紅。
整個人暈乎乎的,感覺天旋地轉,情不自禁的握緊蘇長歌的手。
謝靈韻看到徒弟的樣子。
像是看到當初自己,心中替她高興的同時,也稍稍一歎。
愛之深,痛之切,越是珍視寶貴的東西,待到失去時就越是悲痛難受,與天地相比,凡人這一生太短,留下的回憶太少。
但這些都隻是後話罷了。
對個人而言。
最重要的是活在當下,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賢婿有此心,貧道便放心。”
說完之後,謝靈韻目光轉向弟子。
“幼薇,彆忘了八月十五之前回師門,參加仙門論道大會。”
修士之間的聯係並不多,除非相鄰的比較近,否則大家都是各過各的,但修士們也是要資源的,而打生打死又有失風範。
正因如此。
論道大會就成了各派分蛋糕的環節。
而且為了防止一家獨大。
時間定為十年一次,且隻允許五十歲以下的弟子參與。
否則一幫老家夥上台論道。
誰來做裁判?那沒有裁判就隻能靠拳頭,到頭來也就失去了本意。
所以,論道之時,各派都會讓門下最優秀的幾個弟子參與,能奪得魁首位列前茅自然再好不過,不能也穩住彆掉下去。
“嗯,徒兒記得。”
魚幼薇開口,鄭重的點點頭。
師門養育多年傳授道法。
作為報答,她自然得為師門出一份力,畢竟師妹師侄們也要資源修行。
見狀,謝靈韻也沒再贅言,在眾人目光下瀟灑踏劍離去,蘇長歌看了眼,等百年後解決完王朝事,自己大概也能如此瀟灑。
到了那時。
就又是另一種活法。
皇都,承天殿內。
百官齊聚。
“諸位覺得這以工代賑之法如何?”
老皇帝讓人將蘇長歌的奏折當眾讀完後,出言詢問朝廷百官。
江南危機消弭,算是解決了他一個心腹大患,不用再擔心江南六郡數千萬計的百姓被洪水淹沒,大晉江山搖搖欲墜。
那麼現在,最重要的事情。
除了收拾吳王外。
當然就是圖強變法,讓大晉改頭換麵,真正的強大富足起來。
這以工代賑之法的奏折他昨日就看到。
不得不說。
蘇長歌的確有治國之才,居然能想出這樣的法子來。
相比於曾經用糧食直接賑災,以工代賑雖然複雜,但卻是治本之法,讓災民們自食其力來賺錢,不用擔心將來生活沒著落。
當然,前提得要朝廷富裕。
不過江南此次地震受災的百姓隻有幾十萬,影響也不是很大,自然沒問題。
但就在這時。
百官當中有人站出來說道。
“陛下。”
“臣以為楚國公此舉有失妥當。”
“災民本就不易,還要強迫他們做工才能吃救濟糧,未免太過嚴苛。”
“君子當以仁義治國,體恤民力,愛惜百姓,故而臣覺得,楚國公應當遵從祖上法度,直接撥糧救濟災民,緩解災情。”
一名禦史開口,雖遲但到。
相較於其他官員。
禦史們在治國上可能不行,但找茬彈劾的本事還是有的,而且很大。
反正嘴巴一張,阿巴阿巴,又不用他們去一線救濟災民,隻要盯著彆人不符合聖賢仁義的地方,嘴炮一頓就可以了。
而伴隨他的聲音響起。
百官中一些較為清貴的官員,如翰林院,或者禮部屬官,也都跑出來附和。
“楚國公用心雖好,但終究是年輕。”
“安撫災民當用懷柔之政,如此不顧仁義,災民們心中恐有怨言。”
“懇請陛下降旨。”
“駁回楚國公以工代賑之法。”
一道道聲音響起。
他們中有的是隻想和禦史一樣刷波名聲,有的本身就是江南士紳出身。
朝廷搞以工代賑。
他們還怎麼兼並百姓田地,怎麼收留沒有田產的佃戶為己所用?
在他們看來,救濟災民無話可說,但在救的同時,為何不能讓家族更富足一些,這樣一來,朝廷省事,災民省力,家族獲利。
三全其美不好嗎?。
搞什麼以工代賑。
簡直是違背祖宗之法,讓他們士紳剝削都不好剝削了。
而見到如此多官員出來彈劾。
老皇帝眸子一沉。
他當然知道這群人為什麼跳出來。
有的是死讀書,隻知道仁義和祖宗之法,而忽略了現實條件。
有的則是侵犯到他們利益。
但這一次詢問百官對以工代賑的看法,本來是他的一次試探。
相比於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以工代賑觸碰到的利益根本不算什麼,可就這樣,還是有那麼多官員跳出來反對。
由此可見。
等到真正變法的時候。
所碰到的阻力,恐怕比這還要大的多,甚至全天下士紳謾罵反對都有可能。
想到這。
老皇帝眼中忽而閃過殺意。
變法他肯定是要變得。
現在不變,拖到將來士紳越來越強大,大晉就算想變法也沒辦法。
唯有現在他先重重的割一刀,等到將來太子登基繼位,隨便施下點仁政安撫,打一巴掌,給顆糖,這樣大晉才能長治久安。
而這些剛才站出來的人。
之後都得找機會給扔到偏遠地方去,能打壓一批是一批。
隨即,老皇帝臉上露出一抹淡笑。
“諸位愛卿所言不無道理。”
“但朕覺得,蘇長歌這以工代賑之法頗為新奇,而且百姓也並無怨言。”
“既如此,不妨先試用以觀後效。”
老皇帝開口一錘定音。
站出來的官員聽到陛下都已經發話,也就沒再這種小事上多糾結。
江南士紳出身的官員雖然不滿,但勢單力薄,更不敢直接懟皇帝,於是也默默退回隊伍,準備回去之後寫信告知家族。
而商議完這件事。
老皇帝自然要給蘇長歌化解危機的賞賜,以及治理江南政務的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