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你再闖禍,哥哥我就要篡位了!
此時此刻。
伴隨蘇長歌的聲音響起。
老皇帝和太子兩人瞬間愣在原地,一頭霧水的看著他。
“基建?”
“這是何意?”
老皇帝出聲詢問道。
他自忖讀過的書不在少數,而且種類繁雜,但基建二字卻從未聽過。
倒是擊劍,時常有所耳聞。
“陛下,基建。”
“顧名思義,就是基礎建設。”
蘇長歌開口解釋道。
“譬如修馳道、興水利,它們就是基礎建設的一種。”
“此舉可以將大量沒有田產的農戶吸收掉,由朝廷發放錢糧,讓他們能夠養家糊口,同時推動大晉經濟發展。”
作為從某個基建大國穿越過來的。
蘇長歌深信基建振國。
要想富先修路。
如今大晉國庫那麼多銀兩。
若是放在那不動,這筆錢跟沒有沒什麼區彆,貨幣需要流通才能產生價值。
修建馳道,可能一時難以見成效。
但從長遠利益上來看。
對大晉百利而無一害。
不僅能促進各地百姓間的文化交流,還方便各地貨物運。
防止心懷不軌的商賈囤貨居奇。
更關鍵的是,朝廷中樞對各地的掌控也將大大增強,一旦有人圖謀不軌,能夠及時發兵鎮壓,輜重運糧也比以往方便。
興水利也是一樣。
作為農耕王朝。
水,對於百姓的意義不言而喻。
無論是澆灌農田,還是日常生活所需,水都是不可或缺之物。
而此時,聽到蘇長歌的話。
老皇帝和太子兩人大致理解了基建的含義,就是有利於江山、百姓的建造物。
一時之間。
兩人對基建產生了興趣。
“除了修馳道,興水利以外,還有何能稱之為基建?”
太子忍不住開口詢問。
作為致力於成為聖明君主的他來說。
他覺得,與其將銀兩用來建造宮殿,或者是存在國庫內等著官員貪墨。
似乎蘇長歌所言的基建,才是發揮銀兩價值的最好方式,既可以讓天下百姓有事做,還能造福民生,使大晉興盛無比。
“礦石開采、土木建築,興修學堂,發展工匠技藝等等。”
此時,聽到太子的話,蘇長歌一口氣說了四個。
倒不是沒其他。
而是有些東西要循序漸進,況且這四個裡麵包含的東西已經很多。
“何謂土木建築?”
太子開口,沒有去問礦石開采。
用蘇長歌的理論。
這個的確是基礎建築。
畢竟打造兵器、農具都離不開鐵礦,而這土木建築倒是令他好奇。
自古以來大興土木,建造宮殿或府邸,耗資奢靡,於民無用。
而各地城牆的修繕,一般都是等發現問題後彙報戶部,然後由工部派人修繕,同時也就邊境城牆需要經常修繕。
不過他也知道。
蘇長歌如此說肯定有其用意。
所以才特地有此問。
“土木建築。”
“即是建造各種直接或間接為百姓生活、生產服務的建築。”
聞言,蘇長歌儘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道
“就比如說房屋,朝廷可以在城內,建造好一批廉價的房屋,便宜租給那些無家可歸的農戶。”
沒有田產的農戶,之所以寧願當佃農,也不進城找份工做。
除了他們隻會種田以外。
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進城後沒地方住。
若是一個人就罷了。
但很多農戶都是拖家帶口,父母妻兒跟著一起,總不能一起流落街頭吧?
而廉價房屋。
便是吸引多餘人口進城的一個理由。
“此外,還可以在各大書院外,建造一批住宅,不用太好,專門高價賣給那些商賈和豪強,居住者其子嗣,享有書院一個就讀的名額。”
房屋隻是建築。
其附加屬性是由人來定義。
當與教育掛鉤時。
其價值早已超過居住這一屬性,購買的價錢也得成倍上漲。
至於教育資源會不會被壟斷。
難道現在那些大富大貴之家的孩子就讀不了書?
無非是設置個門檻。
由朝廷出手,宰一波商賈豪強。
然後再補貼給貧困學子。
“還有,就是建造菜市、倉庫、碼頭、學堂等公共建築。”
蘇長歌開口,如數家珍。
而此時,老皇帝和太子被這番話說的一愣一愣的。
倒不是他們無法理解,隻是蘇長歌的思路太過天馬行空,才思豪放,房屋跟書院名額,本來毫無關聯的兩樣東西。
如今聽蘇長歌這麼一說。
竟顯得那麼契合。
唯一的問題,就是不知道那群商賈和豪強願不願意為書院名額買單。
對此,蘇長歌倒是並不擔心。
按儒道的興盛程度。
隻要書院不是太差,那群商賈和豪強肯定願意,而且是搶著買單。
畢竟這買的是一棟房屋嗎?
那是子孫的未來。
書院的教育資源,肯定要比請個教書先生好,而讀書,就意味著功名。
況且,就算最後沒有功名,那對他們而言也不虧,房子就是資產,甚至比田地和商鋪還保值,轉手賣掉也不虧。
當然,在這其中。
朝廷要抽兩到三成的轉賣手續費。
完全把他們當韭菜割。
“此事你拿主意就好。”
“先在皇都,或者是郡府推行此策,若是可行再推向天下。”
老皇帝開口。
蘇長歌的策論向來新奇。
不明覺厲。
他的思路很難跟上,索性放手讓蘇長歌試下,等看見效果後再去深究。
反正現在朕不差錢。
隨便試。
“喏。”
蘇長歌點頭應了一聲。
“與朕說說興修學堂一事吧。”
隨後,老皇帝開口。
決定談個自己能探討切磋,不至於那麼晦澀的政策。
太子此時也來了興致,剛才聽完蘇長歌的話,他突然有種自己四十多年白活,根本不懂治國,隻知道操弄權謀的感覺。
就很鶸。
“學生所言之學堂。”
“非一般學堂。”
“乃是由朝廷出資,免費教導百姓識字,以及工匠技藝的學堂。”
蘇長歌說出心中構想,“那些失去田產的農戶,因為隻會耕種,沒有其他技藝,迫於生計隻能淪為豪強地主的佃農。”
“而這學堂,就是為他們準備。”
“識字是方便他們快速掌握,工匠技藝則是他們將來的生存保障。”
蘇長歌原本是想普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