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納米技術來合成一種材料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但要精細化的操控材料的每一塊區域,在摻入銀和鉻元素同時還要微調材料表麵的堆疊和扭曲,且保證所有地方都一樣,那就是一件相當難的工作了。
在等待從電子束蒸發鍍膜機對氧化銅基材進行處理的同時,徐川也準備好了摻雜的材料和設備。
等待了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在電子電子束蒸發鍍膜機對氧化銅基材完成表麵晶膜的處理後,他將這份基材從轉移到C激光引導等離子體氣相沉積係統中。
超高純度的銀與鉻兩種材料在隔絕氧氣的設備中處理完成後也同步送了這套設備中,等待著對其進行摻雜處理。
所謂的C激光引導等離子體氣相沉積係統,就是完成室溫超導的核心了。
它的整體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過直流放電的手段,使需要摻雜的材料熔化和蒸發,蒸汽遇到周圍的氣體就會冷卻或發生反應,從而形成納米微粒。
而第二部分則是通過蒸氣-晶體直接轉化的路徑,利用紫外激光激光引導這些摻雜蒸汽淬滅為納尺度下穩定的奇異合金,並將其作為構建塊打印成3D納米結構陣列,均勻的部署在氧化銅基超導材料表麵。
這是製造氧化銅基鉻銀係·室溫超導材料最核心的部分。
簡單的來說,其原理有些類似於芯片的製造,隻不過流程沒有那麼複雜而已。
芯片是在晶圓上通過光刻機刻畫邏輯門,而氧化銅基鉻銀係超導材料的製造是通過C激光引導等離子體氣相沉積係統引導摻雜材料在基材上完成納米結構陣列。
前者需要多重蝕刻,而後者一次就足夠了。
但不管怎麼說,對於一種材料的製造來說,它的製造流程可以說已經是十分複雜的了。
不僅複雜,它需要用到的設備基本每一個都極其昂貴。
比如頂尖的真空電子束蒸發鍍膜機的價格超過五百萬,C激光引導等離子體氣相沉積係統的價格更是過千萬。
如果說能夠像單晶矽的製造一樣,一次性拉出足夠成千上萬枚芯片的單晶矽錠,用這些昂貴的設備來製造室溫超導材料還是值得的。
但事實上實驗室製取室溫超導材料,每一次都隻能製造出少量的‘樣品’。
這也是氧化銅基鉻銀係·室溫超導材料難以工業化生產的主要原因。
畢竟實驗室產品和工業化產品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實驗室中能通過各種頂級設備做到,不意味著規模化的生產也能一樣。
不過研究工業化是工業界的事情,室溫超導材料這種技術,隻要出現了,工業界自然會將大量的資金投入裡麵進行嘗試。
哪怕最終不能實現大規模的生產,也肯定會實現一定程度的商業化使用。
至少在各種高精尖的產品上,應用室溫超導材料拋開性能外,其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噱頭,能夠帶來海量的利益。
所以這方麵的工作徐川並不擔心。
工業化再難,隻要一樣產品具備高額的實用價值,總有人會想辦法搞定這件事的。
而他要做的,就是解決掉氧化銅基鉻銀係·室溫超導材料的缺陷。
基材處理、銀鉻摻雜、氬氣保護、調材料表麵的堆疊和扭曲,建立以納米為單位的均勻厚度,以獲得所需的介電強度局部電子離域化。
在實驗室中呆了整整兩天半的時間,直到第三天的下午一點,徐川緊繃的神經才放鬆了下來。
看著連接氬氣保護裝置的電腦,他操控儀器停止了設備的運行。
保護著內部材料的氬氣被抽離,高溫也迅速散去,在耐高溫陶瓷材料器皿中,一塊不到十厘米的銀灰色薄片正安靜的躺在那裡。
這就是他忙碌了整整兩天半才成功複刻出來的第一塊‘氧化銅基鉻銀係·室溫超導材料’。
帶著實驗手套,用專門的鑷子,小心的將這塊薄膜從氬氣保護管式爐中取出來,身旁的打下手的研發人員迅速遞上了配有緩衝材料的玻璃器皿。
“測試一下這塊材料的性能。”
長舒了口氣,徐川開口吩咐道。
他沒親自去做檢測實驗,因為後麵還有數塊材料在等著他完成後續的流程。
在製造第一塊材料的同時,他同步準備了數塊材料的製備。
畢竟是時隔十幾年的時間再親手製備室溫超導材料,他也不敢保證自己就能一次性成功。
按照流程,利用實驗室的設備同步進行材料的不同階段處理,多準備幾塊材料總是沒錯的。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他能在今天下午得到至少五塊‘氧化銅基鉻銀係·室溫超導材料’。
這個數量,哪怕是十幾年沒動手了的,也應該能夠保證裡麵至少出一塊合規品。
現在第一塊成品出爐了,剩下的還等著他呢。
所以超導性能的實驗測試,隻能交給他打下手的其他研究員了。
一旁,擔任副手也擔任測試員的研究員閔富點了點頭,帶著製備出來的超導材料朝著另一間實驗室走去。
這近一個月的時間以來,他作為專門的超導測試人員已經測試過不下兩位數的各種材料了。
而這其中,絕大部分製備出來的超導材料僅僅能夠實現低溫超導,就算是偶爾能夠做到液氮環境下的高溫超導,也隻是極少數。
正當他習慣性的以為這次的材料和平常時沒有多大區彆的時候,超導電磁測試係統上的數據卻讓他愣了一下。
一般來說,驗證一塊新材料是否是超導材料,需要驗證兩個條件。
第一個是材料是否有零電阻現象。
第二個則是材料是否具備完全抗磁性。
比如電阻測量。
超導材料最基本的超導性質是在超導態下電阻消失,通過在超導材料上施加電流並測量電阻,可以判斷材料是否處於超導態。
這期間可以通過測試係統改變外部的環境和條件,如溫度、壓強等等來測試這份材料在不同條件下的數據,就是臨界溫度、臨界磁場等等了。
而閔富做的第一組實驗,自然是檢測徐川製備出來的這塊材料,是否具備超導性質了。
臨界溫度測量實驗已經做過了,這次的材料非超導-超導相變的溫度在123.8K,也就是零下149.35攝氏度。
這個數值如果是放到十年前,肯定是一個相當優秀的數據,它已經低於液氮的冷卻溫度不少了。
畢竟那個時候高溫超導材料的研究才起步不久。
但放到現在,隻能說平平無奇了。
高溫銅碳銀複合超導材料的臨界溫度都有152K,臨界溫度更加的優秀。
讓閔富愣住的並不是臨界溫度,而是另一項參數。
壓強測試實驗數據!
按照他的習慣,在完成了臨界溫度測試實驗後,他進行的下一項實驗是壓強性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