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的一餐名為朝餐,又名“大食”,約在上午辰時(700——900)左右進餐。
下午的一餐名為哺食,又名“小食”,約在下午申時(1500——1700)進餐。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當太陽下山之後,百姓回家,為了節約糧食,便不再吃晚餐。
軍隊也是同樣,在不打仗的時期,為了節約糧食,也同樣實行兩餐製。
由於晚間不進行訓練,所以也不再吃晚餐。
畢竟,睡覺不需要消耗太多的能量。
但是,冉閔為了保證將士們時刻有充沛的體能,將午餐的時間稍微提前,改為午時(1100——1300),而在部隊下午訓練之後,在戌時時分(1900——2100)時,再食用晚餐。
畢竟,將士們訓練一下午也很辛苦,要消耗大量的體力,若是沒有晚餐供應保障,將士們豈不是要餓著肚子睡覺?
冉閔沒有彆的,就是戰馬的屍體多,儲備的馬肉多。僅僅軹道一戰,便繳獲了近5000匹戰馬的屍體。
而且,如今又是寒冬之季,馬肉易於儲存,這也是冉閔實行一日三餐製的底氣。
第一階段的基礎訓練共有兩月時間,到了一月份之時,便進入到第二個訓練階段的合成訓練。
合成訓練主要為戰術訓練、各兵種的配合訓練,包括矛盾術、箭盾術以及騎兵與步兵的配合訓練。
矛盾術是純粹的步兵演練,前排將士手舉盾牌在前,組成盾牌之牆。
後排將士個個手持長矛,穿插於盾牌的間隙之間。
如此,若是兩軍對壘,前排將士便可以用盾牌擋住敵人,後排將士則利用長矛,不斷地前刺,刺穿對方將士的身體。
箭盾術便是前排將士手舉盾牌組成盾牌之牆,後方的弓箭手們則是個個手持弓箭,躲避在盾牌之後,而後不時地進行射擊,射殺對方的將士。
矛盾術是近身作戰,而箭盾術則是遠程作戰。
當雙方距離較遠時,便用箭盾術;當雙方距離靠近時,弓箭手便扔掉手中的弓箭,改箭為矛,變換成矛盾術。
最後則是騎兵與步兵的配合演練。
配合演練一共有三種作戰樣式。
第一種作戰樣式是步兵在前防禦,騎兵在後。當雙方戰鬥兵力消耗的差不多時,騎兵開始發起衝擊,一舉擊潰對方的陣營。
這是一種防禦戰鬥的作戰樣式。
第二種作戰樣式是騎兵在前,步兵在後。戰鬥發起之時,騎兵率先進行攻擊,打亂對方的陣形部署,而後步兵再進行衝殺。
這是一種進攻戰鬥的作戰樣式。
第三種作戰樣式便是步兵在中,組成中軍,抵禦對方的進攻。而步兵的兩側布有騎兵,進行兩側席卷,包抄對方。
這是一種兼具防禦與進攻戰鬥的作戰樣式。
古時軍隊作戰,萬千人馬混戰,個人的戰力已是渺小至極,將士們主要還是利用陣形,進行集中作戰。
所謂兵敗如山倒,兵敗的前提條件便是陣形被攻破,導致潰散而敗。
在戰鬥中,隻要隊形不亂,便能有序撤退,從而較好的保存實力。
由此可見隊形對戰鬥的重要性。
訓練有序進行,各校尉、隊主和什長各負其責,冉閔看罷,心中十分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