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服被嚇了一跳,千裡之地!
他的王畿也不過是六百裡而已,這個淮夷居然有千裡國土。
洛成有些凝重的說道“淮夷人擅使弓箭,民風強悍,是上好的兵員,他們和西戎一向是邦周的心腹大患。
王畿與淮夷之間有數十個姬姓諸侯國,但是這些年漸漸被吞並掉一些。
隨著淮夷做大,臣擔心這些零碎的漢陽諸姬不能承擔禦敵的重擔。
所以才決定仿照晉國抵禦北方、齊國抵禦東方的策略,在申國和陳國之間,建立一個跨越穎水兩側的大國,專門用來扼製淮夷北上。”
洛成一方麵為姬服講解著目前的邦周局勢,一方麵在教導姬服怎麼處理國事。
“王上,加急軍報!”
宦官從殿外匆匆走進,手中捧著兩份竹簡。
“承天受命之王
臣申侯頓首。
臣沒有罪過,楚子卻起兵討伐臣。
楚國是蠻荒之地的方國,臣是姬姓的宗親,他擅自討伐,這是不將周禮和您放在心中。
這樣的臣子,難道不應該懲罰他嗎?
臣請王畿出兵,使楚軍知曉天威莫測。”
天子姬服與洛成兩人一人一份讀起來,姬服讀罷,便說道“洛公,您預料的果然沒有錯。
楚國以隨國、申國對他無禮為由起兵,號稱十萬大軍,三路齊進。
申國已經征召全國可用之兵,要在漢水之上阻擊楚國,隨國也開始堅壁清野,而且向王畿傳來了求援信。”
因為洛成已經和他說過楚國定然會起兵,所以姬服現在倒不是很慌張。
申國還是很有實力的,地形很有優勢,很多次成功打退楚國的進攻,求援隻不過是和王畿要些好處而已。
對於楚國的入侵,洛成並不是很擔心。
因為他知道楚國這些舉動主要是為了牽製申隨等國的軍力,將漢江平原上的姬姓國拖住。
楚國貴族就是想要看周王室和中原諸侯倒黴,所以不管是誰攻打中原諸侯,他都會幫幫場子。
大概率不會真刀真槍的和邦周開戰,尤其是自己在王畿主政,楚國貴族本來就對洛氏有心理陰影。
前一段時間鎬京的六月飛雪,萊夷國、淮夷、徐國可能不信,但楚國一定是將信將疑的。
熊頓在楚國的地位,堪比素王在周人心中的地位。
這是一個憑借一己之力,讓楚國躋身大國的君主,他居然吃了那麼大的虧,這誰能不懷疑?
“報!
王上,洛公,應國傳來軍情!”
一名渾身帶血的士兵衝上了殿中,洛成臉色大變匆匆將信件取來展開一看。
“王上,淮夷入侵!
他們並不是沒有動手,而是瞬間就攻破了漢陽諸姬的防線。
息國根本就沒能傳出消息,直到那些諸侯國逃亡的國人和貴族北上,這些消息才由應國、許國傳來。
這太可怕了,淮夷戰船極多,他們順著穎水而上,一旦應國、許國陷落,他們能夠直接攻擊到伊洛之地。
上可以聯係伊洛之戎,下可以扼守漢陽諸姬的糧道。
甚至申國都要麵對楚國和淮夷、伊洛之戎的夾擊,王畿就會直接暴露在淮夷麵前。
危在旦夕。”
素王時期曾經有奉王受命四鎮諸侯,負責定期召集方麵諸侯,進行軍事訓練,應對夷狄的進攻。
結果隨著諸夏勢力的擴展,夷狄已經不再大規模和諸侯開戰。
天子對於掌握著方麵大權的諸侯也不滿,於是慢慢的這種大諸侯就不再設置。
漢陽諸姬都是小國,又互相之間不共同進退,麵對淮夷這種龐然大物,才有了現在這個慘淡的局麵。
一聽到王畿都會有危險,姬服瞬間坐不住了,他可沒忘記自己的父王就是被戎人攻破了王畿,連忙問道“洛公,您可有什麼計策嗎?”
“目前隻能調王畿的兵到應國、許國,隻要將這個地方守住,不讓淮夷和伊洛之戎、楚國這三方勾連起來,情勢就在控製之中。
臣在鎬京事變之後,擔心王畿軍力不足,將洛國的兵員帶到了王畿之中,這些都是天下精銳,先將他們派到應國、許國之中。
王上,必須要向整個邦周發動征兵令,所有的諸侯、附庸都要調動起來,誰不按詔令行事,等到事情結束就清算誰。”
“洛公,寡人初登王位,不通軍國大事,便將這件事情全權交給您,不過是什麼詔令,都由您去做吧。”
姬服和他的父親姬涅很是不同,他很有自知之明,不擅長的事情從來不插手,而且他謹守為君之道,光明正大,又生性仁慈,能夠體諒臣屬,從不輕易猜忌,關鍵時候又很有魄力,能夠將權力交付給自己相信的人。
這樣的君主,遇到賢臣就能成為明君,遇到奸臣就會昏庸,對於洛成來說,他可太滿意了。
淮夷的事情非同小可,洛成一刻也不耽擱,立刻就下了最高級彆的征兵令,要求王畿卿族必須出兵。
前期調洛國的精兵前往應國、許國的調令也同樣下達。
發出這一道詔令時,洛成感覺自己的心都在滴血,這一次帶來洛邑的軍隊都是真正的精銳,領兵的都是洛國的公室、公族成員中的精華。
他的嫡長子和親弟弟也在其中。
這些士兵很多都是洛氏的小宗,這是一支由老洛人組成的軍隊,忠誠度、戰鬥力都極高。
現在將他們調到最前線的戰場中麵對洶湧而來的淮夷,他是真的擔心出什麼意外,那對洛國來說堪稱滅頂之災。
但是不將這些人調過去,他根本不放心其他人,萬一真讓淮夷與伊洛之戎和楚國串聯起來。
邦周二破國都,諸夏傾覆,他萬死難辭其咎,死後也無顏麵對素王。
……
東周初年,周王朝遭遇了建立以來最大的危機,來自四麵八方的敵人,同時對這個剛剛遭受了重創的王朝發動了致命的一擊。
在麵對危機時,分封製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這些擁有著極高自主性的諸侯們,展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
麵對著失敗就是奪爵除國的下場,幾乎所有諸侯都選擇了拚死抵抗,這大大延緩了四方蠻夷進攻的腳步。
有恒產者有恒心,這種抵抗意識,在郡縣製大規模推行之後,隻能在少數精神強大的忠臣身上看到,不得不說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論封建製與郡縣製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