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
在征召全國之兵的命令下達之後,在楚王和項程商量一番後,同時有三支使團離開了郢都。
第一支使團前往秦國之中,邀請秦國東出叩關,楚國願意從南陽盆地出擊,切斷晉人的後路糧道,協助秦人。
第二支使團則前往晉國之中,怒斥周天子,同時試探晉國君臣對楚人北上的態度,如果順利的話,還能離間一下晉國本就比較緊張的公室和卿族之間的關係。
第三支使團則是前往鄭國之中朝見周天子,故意用尖酸刻薄的語言進諫,這是為了激怒周天子,讓楚國的兵諫更顯得合理,好言好語不聽,為了邦周的天命社稷,身為邦周的忠臣,動刀子勸諫,這沒問題,反正我又不搶天子之位。
楚國動作頻頻,和楚國相鄰的吳國、穎國是最先發現的,穎國是小國,很快將消息向著洛國送去,吳國國中的反應則極大。
吳國,姑蘇城,這是江東之地最繁華的城池,帶著些許青苔的城牆,讓這座不過一百多年曆史的城池顯得很是古樸厚重。
姑蘇城內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密布,靜淌的河水好似一條蜿蜒的玉帶,帶著翠綠的美,在河流的灌溉之下,這裡擁有著整個吳國最肥沃的土地,甚至農人在春天之時隻要撒下種子,就能夠獲得糧食。
這是吳國最重要的地區,而且密集的水網非常適宜於吳國舟船的施展,能夠讓吳國始終利於不敗之地,這就是慶忌當初選址之時,最主要的考慮。
吳國宮殿之中,吳國君臣望著楚國異動的消息紛紛皺著眉頭。
吳國和楚國之間的對峙時間單位都要用百年來計算了,甚至這個國家的興起就是為了製衡越來越強大的楚國。
這個目標在慶忌和孫武的時期達到了巔峰,一戰將楚國打的幾十年都沒再提一句北上。
但是在慶忌孫武死後,吳國在和楚國的競爭之中就再次落了下風,吃了不少小虧。
雖然無傷大雅,但吳人心中自然是憋著一口氣,楚人想要複仇,吳人同樣想要再次達成攻破楚國王都的成就。
吳相看完情報之後沉吟道“國君,根據與楚國往來的行商之人傳來的消息,還有這些時日探查到的情報。
楚國不是簡簡單單的調動幾萬人馬,至少是二十萬的人馬調動,楚國王廷似乎是想要和我國全麵開戰。
要不要將派往宋國的軍隊先撤回來,全力應對楚國的進攻。”
吳國出兵宋國,是由於洛直經過思考之後,最終還是部分同意了洛輕的想法。
加強王室和洛國的實力的確是迫在眉睫,現在宋國給出了一個好的借口,不利用起來,實在是說不過去。
但是洛直同時邀請了吳國一起,洛直希望能夠在瓜分宋國之後,克製住宋國的反抗力量,同時有實力應對楚國的出現。
而想要速戰速決,就要有決定性的力量,周、鄭、洛、齊、吳五國伐宋,就是宋國難以抵抗的決定性力量。
聽到吳相所言,吳侯沉吟道“全麵開戰?這麼愚蠢嗎?
楚國難道沒能從之前的失敗之中汲取教訓嗎?
他們永遠就隻能在江漢平原之上打轉,想要北上還要問問晉國答不答應。
楚國即便有五十萬的大軍又如何呢?難道他們敢全部投入到大江之東嗎?
姑蘇城中有五萬精壯,再從吳國之中抽調數萬精壯,足以與楚國暫時對抗。
宋國的土地肥沃,人口眾多,位置險要,一旦落到了齊國的手中,日後吳國還怎麼與齊國爭雄?”
吳國和齊國之間本來就沒有聯盟,雙方之間的利益交換是通過洛國所完成的,但是隨著吳國和齊國的土地連在一起,衝突自然就不可避免的開始。
若是真的讓齊國將宋陳的土地收入囊中,齊國和吳國全麵接壤,戰爭的爆發隻是時間問題而已。
但是吳相認為不對,“國君,吳國雖然和齊國有所衝突,但是洛國是吳國和齊國的盟友,以洛國的實力,他的支持將決定戰爭的勝負。
一旦吳國和齊國爆發全麵國戰,洛國就會乾涉,所以吳國和齊國充斥量也就是一些小的衝突而已。
但是楚國和吳國之間是不死不休的。
如果人的皮膚會受到些許的傷害,會流出一些血,那麼不用在意,因為隻需要等待它自己愈合就可以。
但如果是可能傷到心腹的疾病,就不能讓它繼續加深下去,否則死去就是唯一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