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
從函穀關到東海之濱,五千裡的廣袤疆域之上,趙魏韓齊四國對峙了數年,雙方都感覺到決戰的時刻似乎就要到來了。
這可能是數十年來諸夏大地之上,質量最高的一場大戰,魏國是老牌的中原霸主,變法的成果還在支撐著魏國。
齊國則是變法革新的新貴,拿下淮泗,擊敗楚國,吞並吳國的東方霸主。
韓趙都有強兵勁卒,實力不可小覷。
秦楚燕這邊疆三國同樣在關注著這一場戰爭,秦國之前和齊國一同圍攻魏國在淮泗的土地,但在齊國轉道向南之後,卻和魏國在河西簽署了和議。
雙方約定互不侵犯,秦伯還和魏侯歃血為盟,保證絕不參與魏國和齊國之間的戰爭,秦國現在國中凋敝,隻希望魏國能放過秦國,讓秦國休養生息。
魏國昔年因為大量賢才的投奔而興盛,但這些人才成為新的貴族之後,同樣開始排擠那些新進入魏國貴族官僚隊伍的士人。
許多在魏國之中鬱鬱不得誌的士子都前往秦國為官。
衛鞅從一介白身一躍成為執掌秦國國政的左庶長,還有落魄貴族一躍執掌秦國軍事大權,這都是極好的榜樣。
尤其是當前列國,伐交頻頻,所有的國家都是朝盟夕叛,不要看現在魏齊兩國打生打死,一旦有利可圖,立刻便能重歸於好。
擅長言辭之辯的縱橫家更是列國君主的座上賓,這些人對人心的洞察深入到了極致,總能切中君主心中的痛點,列國之間的盟約幾乎都由縱橫家一言而決。
八百裡秦川,無數秦人被組織起來修建水利,尤其是在秦墨的技術支撐之下,愈發興盛。
秦國極愛修建水利,不僅僅是因為水利能夠促進糧食的生產,還是因為水利能夠控製人口。
官府隻要控製源頭,何時開閘,何時斷水,為誰澆地,灌溉交錢,這都是收稅的上等法門,比起上門逼稅的法子不知道高明了多少。
鹹陽宮中,秦國的高層團團圍在一起,商議著秦國的大事,秦伯、執掌秦軍大權的公子勝、魏人梁息,左庶長衛鞅,還有執掌列國外交之事的楚人申城,還有從列國而來的一些有賢才的智能之士。
麵對著眾人,秦伯擲地有聲的開懷大笑道“秦國曆代先君矢誌不渝的便是東出大計。
昔年諸夏大戰因為魏侯卿背叛而功敗垂成,先君鬱恨而終。
現在孤有列位大才輔佐,秦國兵精糧足,中原連番大戰,定然虛弱不堪,曆代先君的大願,看來是要實現了。”
或許這也是地緣帶來的優勢之一,楚國八百多年矢誌不渝的就是北上,秦國想的就是東出,他們的戰略永遠不會改變。
不像是晉國和魏國,四麵八方都能夠擴張,於是戰略的定性就很差,實力強大的時候沒有拿到足夠的優勢,等到實力衰退的時候,就會被來自四麵八方的敵人圍攻。
“齊國與魏國之間的大戰就快要分出勝負,若是魏國戰勝,秦國一可以繼續深耕巴蜀,充實糧倉,壓迫楚國。
二同樣可以借著魏國與齊國大戰之後的疲敝,迅速占領河西,然後圍繞著黃河建立防線,聯韓結齊,共抗強魏。
但臣觀之,魏國武卒戰力已不若昔年之強盛,魏國國中政治昏暗,梁息這樣的大才卻不能身居高位,還是齊國勝算更大。
若是魏國大敗,我秦軍便直接攻占河西之地,壓迫河東,籌謀函穀。
若是能以函穀關和黃河作為天險屏障,再沿著邊緣北上高原,與飛地相勾連,就能南向壓迫魏國。
自此便可立於不敗之地,縱然是趙魏韓三國聯合來攻,秦國亦可以退守函穀關。
唯一需要憂慮的就是齊國,齊國本就聲望卓著,若是擊敗了魏國,韓國定然俯首,再加上吳國,東方最肥沃的土地幾乎就全部落在了齊國的手中。”
秦國現在和齊國還算是一同削弱魏國的盟友關係,但是秦國的戰略眼光很是長遠,齊國還在打生打死,他已經開始考慮搞齊國了。
衛鞅沉吟道“國君,臣一直在想一個問題。
洛國對齊國的這一次興起,抱著什麼樣的態度呢?
齊國對周天子又抱著什麼樣的態度呢?
難道還是要扶保周王室嗎?
若是齊國依舊尊奉周天子的話,洛國就一定會在暗中給予齊國幫助。
金銀糧帛、刀槍劍戟,這些洛國暫時用不上,但是卻足以盛國。
周王室的存在,對秦國不是好事。”
洛國!
秦伯心中一沉,隨著周王室的聲勢江河日下,各國君主心中紛紛生出了取而代之的想法,現在想要問鼎的已經不僅僅是楚國一家。
但是限於傳統的強大力量,還沒有誰敢直接提出來,這就是韓國悍然攻擊王室引起巨大轟動的原因。
洛國的存在已經成為了承天受命的阻礙,在所有人的眼中,打落邦周的天命,洛國是一定會拚命的!
洛國現在沒太大反應,一是因為力量的衰弱,二是因為周王室畢竟還在洛邑城中。
素王畢竟還是列國的主祭,現在列國君主雖然屢有僭越,但即便是楚王也從未說過自己是承天受命的天子。
衛鞅見眾人沉思便說道“若是齊國戰勝,便要為齊國上尊號,並且脅迫趙魏韓等國一同為齊國上尊號,徹底撕裂洛國和齊國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