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陵敏銳的感覺到了這一條政策所具有的意義。
能與之相比的,恐怕隻有昔年素王分封諸夏,將所有部族都歸納到周禮的統治之下這件事了。
洛陵喟然歎道“始皇帝此舉,真是功莫大焉,諸夏將更加凝結一體了。”
橋雲對洛陵的話不可置否,又笑道,“鹹陽城中反對始皇帝的人很多,尤其是儒生,他們不僅僅反對尺土不封。
同樣反對用秦國的文字來推行天下,他們認為應該用洛國的文字。
因為這世上大部分的書籍都是用洛國文字寫就的。
洛國文字數量多,便於記憶並且優美,不少秦國文字之中都沒有對應的,這讓百家學子很不舒服。”
在場眾人聞言都驕傲的抬起頭,文化霸權不是說說而已,那麼多人皓首窮經,也不是做無用功的。
洛陵等人在這裡寥寥數語,鹹陽城中卻是腥風血雨。
儒家嚴重挑戰了始皇帝的威嚴,他們幾乎對始皇帝的每一項政策挑刺,話裡話外就是一個意思,現在天下一統了,法家這一套不行,你得聽我們儒家的。
我們也有大一統的思想,比法家這套高明不知道多少,你再不聽,你就是獨夫,伱就是暴君。
秦皇宮,大殿之上。
儒家當代領袖之一,孟成正向始皇帝進言,他是孟子的子孫。
在洛國公室的大力宣揚之下,習《孟子》的儒家子弟極多,完全不亞於《洛宮春秋》和《詩》,還有一部分在習《荀子》,然後學著學著很多人就變成法家了。
“陛下,您是萬乘之主,行事難道不應該以天下為己任嗎?
秦字不便,洛字經過洛氏不斷修改,極易使用,這難道不是顯而易見的嗎?
若是以洛字為官字,無數的學子就能成為您的吏員,這對您的天下,難道不是最有利的嗎?”
這話的潛台詞就是,我們之前學習的時候都是洛字,現在你讓我們用秦字,那我們好多經典都要重新抄錄。
有好的不用,卻用差的,這不對。
始皇帝麵無表情,大殿之中群臣噤聲,等到孟成停下,始皇帝才緩緩開口道“昔年素王夏君夷民,使蠻夷用夏俗,習周禮。
朕一統天下,卻用洛字,不知道是秦亡洛,還是洛亡秦呢?”
這話一出,大殿之中的溫度仿佛都下降了幾度,變得陰寒刺骨起來。
這就是秦國一統天下之後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洛國的影響力無處不在,不僅僅是山東士人,就連黔首庶民,也要祭拜素王。
這讓始皇帝實在是太難受了,禮法上,天是隻能由天子祭拜的,這是千年以來所有人的常識,但是從來沒有人說過素王隻能由天子祭拜。
雖然大型祭祀,昊天素王都是一起的,但是庶民單獨在家裡拜素王,邦周不僅不禁止,反而在洛氏的暗中推動下,聽而任之。
始皇帝當然清楚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素王的地位再往高提,徹底成為至高神。
然後規定隻有天子才能祭祀,慢慢的就能削弱素王在底層的影響力。
但素王他不是三皇五帝那些傳說中的人物,他距離現在不過一千年,他所有的事跡都有詳細的記錄。
宣傳這麼一個幾乎無所不能的聖人,對秦國半點好處都沒有,對皇帝的權威打擊也是極大!
我感覺我遺漏了一點,主角東征的時候是全90,但是後期他還會漲,100之下他是沒有瓶頸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