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肯定是不合適的,那就是文,或者宣了,這是大多數人的想法。
“文宣雖尊,但卻不合適太後。
天上有日月同輝,地上同樣應當有二聖,太祖高皇帝諡號為高,太後同樣應當諡號為高,稱‘高皇後’。
眾卿以為如何?”
以為如何?
你都這麼說了,我們還能說什麼?
況且呂雉這些年的所作所為,的確是一代聖君,群臣紛紛道“丞相所言極是,當為太後上諡號‘高’,以彰顯太後功德。”
這是洛新對朝臣服從性的測試,他要看看在太後崩後,這些朝臣是否心中起了其他的想法,目前看來還是沒問題的,然後他又拋出了另外一個問題,“太後崩逝,應當以何禮下葬,葬於何處呢?”
這一問就將朝臣都問蒙了,當然是以皇後的禮節下葬,和先帝葬在一起啊。
等到有人將疑問問出之後,洛新嚴肅道“高後是史上第一位皇後,而且還是臨朝稱製的攝政,口稱朕,亡曰崩,諡為高。
如果按照普通皇後的禮節下葬,這難道能彰顯高後的尊貴之處嗎?這難道能彰顯高後與高皇帝並列為二聖的崇高地位嗎?
這實在是不妥當,群臣應當再議!”
洛新的話就像是一場風暴,瞬間席卷了大殿,沒人相信這件事會是洛新單純的為了太後的身後名而做,所有人都在思考其中的政治意味。
打壓劉邦的政治地位和提高呂雉的政治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洛新的權力來源就是呂雉,和劉邦完全沒有關係。
洛氏的聲望再高,實力再強,但隻要還不能徹底的鎮壓天下,就依舊需要依照一些規則來做事。
洛氏最優勢的一點是,可以無視很多的潛規則,很多時候至少都能夠體麵的退場,而不至於招來殺身之禍。
劉盈見到群臣議論紛紛,直接說道“丞相,朕以為,不如直接將母後以天子禮儀下葬,口稱朕,亡曰崩,葬為陵,這樣足以讓母後顯貴了。
眾卿以為如何?”
這是唯一的辦法,反正生前都得到了假天子的地位,死後以天子禮儀下葬,群臣雖然有些震撼,但並沒有覺得很難以接受,呂雉畢竟是太後,是皇室自己人。
洛新表情微微鬆開,實際上這件事同樣是呂雉想要的,她不想和劉邦葬在一起,既是出於個人感情,又是因為位格的需要。
她要一座帝陵!
洛新答應了這個要求,沒想到劉盈直接提了出來。
這兩件大事一結束,剩下的就是攝政皇太後崩逝之後,親政的皇帝了。
雖然還有一位威望權力都極大的輔政大臣在,但劉盈終於成為了真正的皇帝,群臣都目光灼灼的望著他,尤其是二代留侯,目光之中滿是火熱。
當年呂氏作為外戚多麼的顯赫啊,現在終於輪到張氏了。
一位皇後!
即便是當年在韓國五代相韓的時候都沒有這麼顯赫過,東阿侯的權力雖然大,但是年紀畢竟漸漸大了,而皇後還很年輕,隻要東阿侯一死,這朝廷最顯赫的就是張氏了。
劉盈望著眼光火熱的群臣,又望了一眼身邊的洛新,朗聲道“母後賓天,遺詔丞相東阿侯輔政。
朕幼時,東阿侯便救朕於萬軍之中,後來母後以此功為東阿侯封侯。
從幼時到現在,一直是東阿侯在教導朕,他教朕治國,教朕愛民,教朕親近宗親,教朕恩賞功臣,他為了朕的江山殫精竭慮,他對待朕,就像是父母之愛子,朕實在是不知道該要如何報答他。
母後賜予了東阿侯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榮耀,朕所能賜予東阿侯的就是大丞相之位,使東阿侯佩金印金綬,稱相父。
再賜相父九錫,出警入蹕。
天下人除朕外,見東阿侯都應當行禮,縱然是皇後也不例外。”
嘩!
大殿瞬間喧嘩起來,加九錫,出警入蹕,再加上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這到底和天子還有什麼區彆呢?
————
及高後崩,孝惠甚親新,事之如父,乃賜新九錫、出警入蹕。
群臣諫之,孝惠不悅,曰“朕歎之,母後已賜相父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朕賜九錫,出警入蹕,不足表朕之心。
生我者高帝,育我者相父,勿要再言。”——《史記·東阿侯世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