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
西域。
這是中原人眼中的不毛之地。
即便是前往過西域的人都說那裡極其的瑰美,有巍峨的雪山、潺潺的溪流、蒼翠的森林以及無數適宜耕作的土地,但根本改變不了觀念。
就連河西走廊上都不願意遷徙,更不要說數千裡之外的西域了。
長安城裡的百姓說“西域的人不會說雅語,沒有雕廊畫棟,屋簷齊飛的建築,沒有諸子先賢的典籍,沒有巍峨八主的神廟,沒有三皇五帝的祭祀,最重要的是,不明白什麼叫做素王在上,唯有黑暗和蠻荒,那不是人能夠生存的地方啊。”
直到皇帝劉徹任命無雙侯洛無疾鎮守西域,天下人的觀念才發生了一點改變。
皇帝和洛氏一同在民間宣傳著“無雙侯可是未來的昭公,是洛氏的家主,他願意到西域去,縱然曾經荒無人煙,但日後定然不是完完全全的黑暗和蠻荒。
聽說數十年前無雙侯的先輩就帶著族人去過西域,還在那裡留下了子嗣,數十年過去了,還在蠻荒之地祭祀著素王上皇。”
……
洛無疾前往西域,自然不僅僅是他一個人。
西域都護府的級彆是淩駕於郡之上的,這從另外一座遼東都護府的設置就能夠看出來。
遼東都護府下轄郡、王國以及義從軍隊,遼東大都護是真正的封疆大吏,在大漢這種郡縣二級政治結構中是前所未有的。
劉徹對西域都護府的初步規劃是建立一個無雙侯國和都護府的治所,先在西域站穩腳跟,有駐軍的地方,至於郡縣的建立在之後,再根據實際情況設置。
想要讓一片土地自古以來,不是在書上指手畫腳一下,吹個牛就能夠做到的,更不用說西域本就有比較強大的土著居民。
尤其是洛氏選定的立足之地伊水河穀,水流充沛,土地肥沃,既是上好的馬場,又是上好的農耕區,是西域烏孫大國所在。
這不是那些總人口不過一兩萬的小國,而是一個很強的西域大國,鼎盛時期有百萬人口,是僅次於匈奴的強國。
即便經曆了連番的分裂戰亂,烏孫國依舊有數十萬人口,不容小覷。
而且最關鍵的是,從長安到烏孫,有足足七千裡的路程,遠遠超過了昔年漠北大戰時的距離。
如此遙遠的距離,即便是在現代社會,很多國家都難以完成力量的投送,在這個依靠牲畜的時代,想要依靠漢廷供給糧草,加上路上的人吃馬嚼,把漢廷全賣了都不可能。
在姬昭所在的世界中,曆代王朝對西域都是羈縻統治,西漢時期不多說,可以說是羈縻中的羈縻,基本上依靠武力恫嚇和和親公主來施加影響力。
班超三十六人通西域,然後終生都在平叛的路上。
大唐武力昌盛到極點,動不動滅國亡族,高仙芝遠征小勃律國,行軍四個月,跨越五千裡,史書記載,“不作休息,半日而下”。
這麼巔峰的唐軍,麵對時降時叛的土著,同樣沒有趕儘殺絕。
這難道是老祖宗們善良可欺嗎?
還是古人的智慧不足呢?
都不是!
老祖宗的智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因為沒辦法,中原大軍派過去的代價太大,獲得的收益又太小。
大唐安西軍,已經是出現在西域最強的勢力,但僅僅那麼一點安西軍,都需要中原的支援才能維持,數十年的時間,根本就不足以建立穩固的統治。
經常旅遊的人,見到各地的山川地勢,就會明白想要真正的建立統治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
洛氏自然不滿足於羈縻統治,洛氏的目標是占據那裡,再不離開,那就需要一片真正的可以棲身的土地。
以現在的漢廷,征討西域,如果是一場大戰,能派過去的甲兵,可以達到十數萬。
但是常駐的兵力,不會超過三千,這個數量的確不算少,打匈奴的一個王部都綽綽有餘,但是打烏孫不夠。
因為烏孫國以逸待勞是守城,而且烏孫國的甲胄同樣多,作為溝通東西的要道,天山北麓的必經之路,烏孫國是真的富。
若不是烏孫國處於四分五裂之中,即便是洛無疾也不願意帶著數千的甲兵去送死,勝一場容易,滅一國容易,但是立足卻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