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軍事能力不如你,但也很優秀,對待豐沛功臣也算是仁至義儘,而且生性豁達,麵對生死還能笑罵,說出是天命的話。
劉盈有些平庸,但他以誠待人,有一批誓死效忠他的臣子,留下的君臣之義也足以作為後世典範。
劉恒能完美的承接洛新留下的政治格局,還能進一步發展而不僅僅是守成,甚至能在不少地區不收賦稅,在文治上,幾乎是個不可複製的奇跡。
劉徹對大一統的徹底塑造發揮了很強的作用,還徹底重建了四夷體係,打垮匈奴,他在對外的戰略上,無愧於武皇帝的諡號。
這四位君王,各有各的優點,每一位都足以垂範後世,但換一個角度來說,又都各有明顯的缺點,如果是以前的話,可能算是挑刺。
但你出現了,你有沒有想過,成為綜合這四人優點的一位聖王呢?
如果可以的話,你將是無人可以超越的第一聖王,你將真正的超宗越祖!”
洛蘇存在於世上,沒有什麼世俗的東西能夠讓他上心,他的心裡隻有家族榮耀和諸夏輝煌,現在他又想要教出一個前所未有的聖王。
李世民聽的隻覺血脈噴張,巧了,李世民對其他的還不算是特彆熱衷,但他對成為一個明君有種執念,對於成為聖王,更是完全不能拒絕,他一直都以堯舜這些傳說中的聖王來要求自己。
而又有什麼,比一位真的教出過聖王的古之賢臣的教導更容易達到呢?
又有什麼,比素王的玄孫更有說服力呢?
又有什麼,比一位三代之治時期的古之賢臣,更能讓他靠近那些古之聖王呢?
在洛蘇說話的中途他就想要打斷洛蘇說自己想,但他強行克製住了,等到洛蘇一說完,他立刻就瘋狂點頭道“文公,朕這一生唯一所心慕的,就是聖王之道,還請文公一定要教朕。”
洛蘇卻笑著說道“你現在就是聖王。”
?
雖然聽到洛蘇這麼說李世民很高興,但他不是聽人誇自己的,而是真的想要聽建議,洛蘇溫聲道“你現在不由自主的就在恪守聖王之道,我將你身上的優點給你一一記錄下來,然後告訴你,你再按照這些一直堅持下去,就足夠了。
人生呐,貴在堅持,一時聖明容易,一生聖明卻艱難,多少人晚節不保,這正是人性啊,富貴了就容易驕奢淫逸,成就了就容易誌得意滿,壓抑了就容易放鬆,一鬆就萬事皆休。
你身上有一個很難得的優點,那就是和比你弱的人講道理。”
啊?
李世民有些懵,“講道理?”
這算什麼優點?
洛蘇卻頗為感慨的說道“因為隻有講道理的君王才能夠接受進諫,因為隻有君王講道理,臣子才敢說話,臣子敢說話,才不會閉塞言路。
隻有君王講道理,臣子們才知道什麼事情是可以做的,而不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突然丟掉了性命。
隻有君王講道理,君臣間才能有清明的政治,漢仁宗皇帝劉盈就非常講道理。
對於一個君王來說,講道理是個稀奇的事情。
你仔細想想,在你這二十七年的人生中,有多少次是因為講道理而人心歸附的。
你身上的優點,簡直生來就是為成為聖王而準備的。”
這下李世民明白了,他在殿中轉著圈踱步,一拳砸在掌心,頗為掌心道“文公。
這難道就是所謂的,天下之事,逃不出一個理字。
隻要君王一直持身以正,就始終都能夠占據正位,就不需要使用陰謀詭計,而是能夠堂堂正正的做事。
這個道理不僅僅是律法,而是人情,而是人心,隻要我在人心中是正確的,就算是有時候違反律法,也沒有問題。
就像是我殺死我的大哥,我發動了一場政變,這聽起來是不對的,但實際上我遭遇的反對並不大,因為在人心中,我是正確的。
原來如此!
原來如此!
君王就是要成為人心中的正義!”
真是孺子可教也!
和李世民這樣的君王相處,就是舒服,洛蘇又說道“成為聖王的另外一點,就是要克製欲望。
這一點很難,比起你納諫更難。
民間的土財主一旦富貴尚且要享受極樂,又何況君王呢?
端坐在人間的最高端,幾乎可以滿足所有的欲望,天下幾乎所有的東西都予取予求。
在大多數人看來,這甚至是天經地義的,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克製欲望,那可太難了。
但克製欲望是成為聖王最關鍵的一點。”
克製欲望。
李世民輕咳了兩聲,這對他的確是有些難,他回坐在洛蘇對麵問道“文公,這欲望,愛美人算嗎?”
李世民和長孫氏的確是恩愛,但他後宮人也確實不少,而且葷素不忌,洛蘇聞言頗覺好笑,“愛美人不算,隻要宮中彆千萬人,無所事事即可,幾十人美人,這是天子應該有的禮製。”
李世民鬆了一口氣,既然美色不算,他便正色問道“那文公所說的欲望便是修建宮室等了。
文公放心,隋煬帝前車之鑒,我深深為之膽寒。
我是大唐的君主,沒有國朝就沒有我這個君王,沒有百姓就沒有國朝,古話說君如舟民如水,我深以為然。
用剝削壓迫百姓的方法來供奉君王,就像是隋煬帝修建龍舟,最後亡國,這就像是割下自己的肉來讓自己充饑,等到吃飽了,人卻死去了。
隋文帝修建的糧倉,裡麵的糧食吃五十年都吃不完,這些都是騙取百姓的存糧,但是百姓饑餓的時候他卻不用來賑災,任由百姓自生自滅,等到亡國的之後,這些糧食又有什麼用處呢?
君王的欲望太大,就不得不加重賦稅,加重賦稅百姓就不能生活,百姓活不下去國家就會覆滅,國家覆滅我這個君王就會落到和煬帝一樣的下場。
我經常以隋煬帝作為教訓,絕對不會犯他的那些錯誤,還請文公放心,日後我如果有不正確的,請文公指出。”
從李世民的話中,洛蘇就知道隋煬帝留給他的陰影太重了。
同樣是二代君王。
同樣是嫡次子。
同樣是不正常登基。
他可太怕自己赴隋煬帝的後塵了。
在洛蘇看來,這是一件好事,大多數人都不會從曆史中得到什麼教訓,但李世民這明顯是隋煬帝身上得到深刻教訓了。
“不過……”
李世民突然有些躊躇和猶豫。
洛蘇見狀立刻問道“你是不是想要問關於太上皇的事?”
見洛蘇看出來了,李世民便點頭歎息道“封賞之日,太上皇去遊玩,於是我率領群臣在太極殿中,但是那畢竟是太上皇的宮殿。
我認為太上皇久居太極殿,而我作為天子卻居在舊東宮,這不能顯示正位天下。
而且會讓天下人時不時想起玄武門之事。”
這的確是個問題。
洛蘇略一思索後便說道“天子,我有一言,你且一聽。
我知道在這些年中,太上皇偏向隱太子,想要終結你的政治生命,甚至想要終結你的生命,這導致你們父子親情幾乎破裂,你心中對他多有怨恨。
但我的建議是,你主動的去修複這段關係,你可以讓太上皇搬離太極殿,這件事可以讓平陽和玄夜去做,但是你不要做出什麼讓自己以後悔恨的事情來。”
李世民聞言笑笑,卻並沒有將這番話放在心中,他現在還年輕,還不能體會李淵麵對兩個兒子紛爭的心情。
洛蘇看出來了李世民的心理,暗歎一聲,李世民的愛憎太強烈了。
這固然是他成為聖王的優勢,但同樣也是他的弱點之一。
雖然李世民並不想主動的去和李淵修複關係,但洛蘇說的讓平陽和洛玄夜去勸李淵之事,他還是記在了心中,找到合適的機會,就讓李淵“主動”把太極殿讓出來。
自古以來,南麵而王!
堂堂天子,總是待在東宮中算是怎麼回事,簡直滑稽。
而且李世民還有一重沒說出來,但洛蘇默認的意思,那就是他要徹底開始對武德年間的政策開始清算了。
貞觀是新政,什麼叫做新政?
自然是將以前的政策都改掉,在李世民看來,武德年間的大唐是陰暗的,是完全和隋朝沒有很大區彆的,根本就沒有新朝的煌煌氣象。
建立屬於貞觀朝的新氣象,第一件事就是要把武德朝的陰暗以及錯誤都提出來,然後一一改掉。
他要徹底和武德舊政劃清界限,以彰顯屬於自己的英明神武,以彰顯貞觀的恢宏,這自然是在李淵臉上抽巴掌,但李世民必須這麼做。
政治上的清算,是殘酷的,李淵留下的政治遺產幾乎都要被李世民掃進曆史的垃圾堆。
洛蘇默認了這一點,因為他也覺得李淵武德朝的政治遺產乏善可陳,畢竟整個武德年間,前半部分在打天下,內政上主要是配合李世民征戰。
後半部分李淵在維持太子和秦王間的平衡,大唐在不斷的內鬥,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有什麼重要的足以影響以後得政策出現呢?
……
李世民離開靈天閣後,就立刻去找洛玄夜前來,他希望能夠儘快讓李淵搬離太極殿,他的貞觀新政,要在太極殿中頒布才最好。
洛玄夜匆匆從郡王府趕往皇宮,李世民一見他來,也不客氣,立刻道“玄夜,我有一件大事,要交給你來做。”
“讓太上皇搬離太極殿?”
洛玄夜聽罷驚道,然後立刻就反應過來,為什麼李世民要這麼做。
“玄夜,行不行?”
洛玄夜皺皺眉頭,緩緩道“可以,但有些問題,陛下要解決。”
“你說。”
————
“王道仁政”。
這是貞觀元年大唐君臣對未來天下的第一個期盼,這是神秘的國師洛蘇出現在大唐政壇上的第一個對大唐帝國的規劃,這僅僅是他恢宏藍圖的冰山一角。
……
李世民何以從諸聖王中脫穎而出,“古之聖王皆不及之”,根本原因在於他不認為自己身為君王就擁有無限的權力和威福。
……
“他站在太極宮中,萬民向他叩首,熾熱明亮的光灑在他身上,他並不氣勢淩人,而是低下頭,在他的身前有一條大道,叫做聖王之道,道路的儘頭有一冊畫卷,百姓在其間飲樂,叫做貞觀。”——《唐王朝興衰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