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回京後發現哪怕到了四月下旬,亦是有不少人還在談論劉德樺粉絲事件。
這件從3月下旬開始的事情,到現在都熱度不減。
不過這次議論的焦點與之前不同,主要是楊麗娟將《南方周末》告上法院,稱該報於2007年4月12日所發表的《你不會懂得我傷悲》一文嚴重侵害了她及其家人的名譽權,要求《南方周末》恢複其名譽、消除影響並賠禮道歉,同時索賠30萬元。
該案在妖都市越秀區人民法院進行了不公開審理。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楊麗娟表示對申訴充滿信心。
也正是這條新聞,令遠在北方的京城又有不少人議論起來。
在國內說到娛樂明星,劉德樺是一個不得不提起的名字。
而如果說到追星文化,楊麗娟又是一個不得不提起的名字。
因為13年前的一場夢,當時年僅16歲的楊麗娟開始瘋狂的迷戀電影明星劉德樺。
而當年劉德樺也剛剛過了而立之年,年僅33歲。
這個時候的劉德樺並不知道有楊麗娟其人。
在此後的13年裡,兩人雖然都因為彼此被漩進了一個共同的輿論,但是兩人之間幾乎沒有發生過任何值得聯係在一起的故事。
直至2007年3月25日。
這一天,在港島觀塘“華仔天地”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楊麗娟日思夜想了13年之後,終於取得了一次和偶像劉德樺親密接觸的機會。
然而,劉德樺和楊麗娟的這次會麵,絲毫沒能釋懷楊麗娟對劉德樺的狂熱追求。
當夜,一家人在一個24小時營業的快餐店內落腳。
次日楊麗娟的父親楊勤冀留下2700餘字的遺書,在港島跳海自儘。
楊勤冀在遺書中稱,女兒參加歌迷聚會見到了偶像,但劉德樺對女兒“和許多人一樣”,沒有與她單獨會麵及給予簽名,“這不公平”。
楊勤冀的遺願是:“你應該見楊麗娟,為她簽個名,救救她,除了你,她已隔絕了這個世界,隻有你,才是她心靈的呼喚。”
事情發生後很多人對此疑惑,劉德樺與楊麗娟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是什麼樣的原因,是什麼樣的力量,促使楊麗娟的父親以死相逼。
後來隨著事件的陸續披露,很多人才慢慢得知,原來楊勤冀已經在一年前因為賣腎也要讚助女兒追星,而被廣大媒體關注,成為了當年的一個熱點事件。
這個事件,劉德樺以及他的團隊有所關注,當時並未回應。
站在劉德樺團隊的角度,不予回應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因為劉德樺是大明星,喜歡的粉絲很多,不論其它的原因,僅憑若是開了這條先河,那麼必然會有很多粉絲爭相效仿。
而這個問題,在之後,劉德樺在媒體上有過正麵回應。
他關於楊麗娟其人隻說了一句:“要爸爸賣房賣腎來見我,這就是不忠不孝”。
無論這句話是之後麵對輿論才想出來的應對話術,還是事前真是如此認為。
事實是,這句話說的確實沒錯。
進而也闡明劉德樺先前不安排和楊麗娟見麵的核心原因。
楊麗娟所代表的追星價值,已經完全超越了娛樂圈中粉絲和偶像的界限。
而後來更上升到父親賣腎也要幫助她追星的地步,更讓整個社會為之咋舌。
劉德樺的團隊若是應下,等同助漲這種現象出現。
遺憾的是,當年的社會各界並沒有過早地阻止楊麗娟的行為,甚至一度有媒體推波助瀾,讓楊麗娟及其家人的追星行為更加的一發不可收拾。
人都有其群體性,楊麗娟及其家人卻缺乏這種群體認同感。
他們一家人的思維和行為在當年完全和周圍的生活脫節,這也是為什麼他們一家人最後迷途不知返的關鍵,因為周邊沒有人可以用一種有效的溝通阻止他們一家三口的異於常人行為。
人的身上一旦有了某種異於常人,且並沒有增強其社會競爭力的特殊性,周圍的人便會將其定義為邊緣人物。
而楊麗娟及其家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就被定義為邊緣人物。
又因為楊麗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瘋狂的追星族雖然楊麗娟本人不這麼認為),並且為社會批判追星文化提供了重要素材。
所以從周圍的人,一直到新聞媒體,開始用一種獵奇的眼光,審視並討論楊麗娟及其家人。
為了能夠接觸到這家人,媒體們開始通過和劉德樺相關的元素,與楊麗娟和其家人交流。
由於很多媒體人並不懂得楊麗娟所謂的和劉德樺見麵,所以他們開始以各種方式安排楊麗娟和劉德樺見麵為借口,以此接觸和了解真正的楊麗娟及其家人,以便向滿足公眾好奇心的同時,能夠探求到這家人的真實“追星心態”。
事實卻是,這種安排,在某種程度上,一步步將楊麗娟及其家人推向絕境。
楊麗娟當時不懂得自己的少女情愫,認為她對劉德樺日思夜想的情感衝動,是兩人之間冥冥之中注定的緣分。
而之後,關於楊麗娟追星的種種行為,其實就是建立在這樣的一種對偶像的認識中。
所以楊麗娟後來說的她並不能被完全定義成一個追星族,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再加上楊麗娟的父母,因為出於對女兒的溺愛,而失去了對楊麗娟行為理智客觀的判斷,則進一步促使楊麗娟瘋狂的追星行為。
父母的放縱,自我判斷能力差,並且一家人又失去了社會正確的引導,以及媒體的推波助瀾,使得他們在追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以至於他們從腳踏實地的現實生活,走入了似夢似幻的追星之旅。
這個時候,迷茫的一家人沒有得到社會的正確的引導,反而很多人和楊麗娟的父母一樣,認為楊麗娟如果能夠真的和偶像劉德樺見一麵,也許她的這種瘋狂情愫便消除了。
媒體更是癲狂,為了搞新聞,不停的上門打攪推波助瀾。
其實,楊麗娟一家也隻是普通人。
如果沒有媒體的推波助瀾,楊麗娟大概率隻是活在她自己的世界,根本就不會一步步獲得與劉德樺見麵的機會。
雙方從一開始就是兩個世界的人,若是沒有媒體的力量,在這個網絡並不發達的年代,並不會產生交集。
奈何,媒體喜歡吃人血饅頭。
為了搞新聞,一步步讓楊麗娟相信內心的幻想,相信能夠見到劉德樺,甚至與之在一起。
一步步,推著她走。
在這個過程中,劉德樺方麵發出過正確的聲音,隻是社會各界並沒有認真地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