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看到錢途,一些人已經開始拉著幾個親戚朋友,組合起來乾活。
“二姐,你過來,不用和泥巴了”
叫過秦逢春,秦軍道“你記錄一下,把這些乾活的人的名字記下來。”
“最後統計每一組乾了多少活,每天一結賬。”
“真一個磚胚五厘錢啊”秦逢春小聲的道。
“對,一個瓦片還一分錢呢,你一天能做多少”
秦軍看著乾活的莊稼漢子,他們就算是做慣了活的壯勞力,也沒法天天高強度的乾活。
不要看就是和泥、做胚,這活是真不輕鬆。
可在計件製度之下,這些人現在就真的跟打了雞血一樣,興奮的不得了。
這計件製,絕對是資本剝削勞苦大眾的利器。
可是,秦軍現在弄出這個製度,卻是受到所有人的歡迎。
甚至還有人害怕,這種製度實行不起來,讓他們沒法繼續這麼賺錢。
“熟練工,一天能做二千塊磚呢”
秦逢春還是有點擔心,因為這能看到的錢,實在是太多了。
“先做一個月再說。”
反正不管怎麼樣,他都不虧。
兩個磚胚一分錢,燒製成功之後賣三分,他能賠得了
而瓦片更貴一點,一般一片瓦最少要賣四分錢,有時候還能賣五分。
所以,就算製作一片瓦給一分錢,秦軍也不可能賠錢,甚至是賺的更多。
燒製一窯磚瓦,成本也不過是兩部分,一部分燒製成本,一部分人工成本。
如果采用計件製,那麼人工成本就減少了太多。
之後最多也就是裝窯、出窯的時候,還需要一些人工。
所以,這些人做的越多,他賺的就越多。
計件製好啊,能提高這些打工人的積極性。
他們越是積極,秦軍就越是賺錢。
所以秦軍肯定不怕有人多賺錢,因為所有工序加在一起,按天數計算工錢,每個人每天的工資,預計也就不到三元錢。
相比這三塊錢,他肯定賺的更多。
有錢激勵,所有人的速度都在加快。
隻是很短的一段時間,無數瓦片就一塊塊疊放整齊。
它們豎立著堆放在地上,慢慢的疊加起來,開始風乾。
像是現在的天氣,差不多一個月才能乾透,這個肯定急不來。
也隻有乾透之後,才可以上窯煆燒。
當然,這個空隙秦軍也不會閒著。
燒製耐火磚,需要他調配原材料。
比如石英石、粘土、石灰,甚至還需要摻雜一些鐵粉。
一些原材料需要攪拌,一些原材料需要磨成粉。
幸虧他手中有錳鋼,要不然還真有點麻煩。
現在好了,有耐磨超強的錳鋼做粉碎機,就算是石頭,也能磨成麵粉。
不過,不管粉碎機,還是石碾,都需要動力源來帶動,所以也必須要有電。
可惜這個遠水解不了近渴,秦軍就隻能想辦法,把村裡的那台抽油機利用上。
柴油機帶動皮帶,直接帶動粉碎機的主軸,這樣主軸上的刀具快速旋轉,不就可以打碎原材料
雖然解決了動力問題,但是電的問題,還是需要解決。
這就需要玉愛國主任幫忙,要不然他哪裡去拉電總不能連電都自己生產吧
水電站不用想,他們這裡沒有那個條件。
太陽能現在還做不了,因為適合的材料,還沒有被發明。
至於秦軍自己發明,那就有點難度,因為原來他沒有接觸過這個行業
“風能,好像是個好選擇啊”
隻是稍微一想,秦軍就有了點想法,當然,做不做還需要看情況。
現在他還沒法把攤子鋪的太大,就隻能一步一步慢慢來。
因為如果真有電,能買來電機,他現在最需要的是攪拌機啊
雖然缺這少那的,但是該做的準備,還是要做。
比如石灰窯、磚瓦窯的修建,沒有耐火磚,還不能先修出框架
等這一切都準備好,可以使用的第一批磚胚、瓦胚,也已經可以入窯。
磚和瓦的燒製過程差不多,可以單獨燒製,也可以磚瓦混合一起燒製。
混合燒製的時候,磚塊較重,承重力好,放底層墊底,瓦片容易破碎,放頂層。
一般磚瓦混合燒製的情況比較多,反而是瓦片單獨燒製的很少見。
磚瓦裝窯燒製,也是磚瓦生產過程中最苦最累的工序。
其他的工序一個人就算慢點,也能完成,可以不需要任何人幫忙。
唯獨燒製磚瓦和出窯,需要很多人一塊工作。
這也是以後的磚瓦窯,一般都是工廠,而不是家庭作坊,就是因為請人幫忙太麻煩。
如果是家庭作坊式的小窯口,準備裝窯前,要提前通知前來幫忙的親戚和鄰居,確定裝窯的時間。
裝窯當天,要專門請幾個人前來幫忙做飯、燒茶,搞後勤保障。
這樣的家庭作坊,裝窯之時除了大人,家裡的小孩也沒有閒著,都跑上跑下搬運磚瓦,累得不亦樂乎。
很顯然,這樣不利於大規模工業化生產。
現在秦軍這裡,就是采用流水線式的生產方式。
有人和泥,有人製胚,輪流不停的做。
等第一批磚胚、瓦胚風乾,就可以裝窯。
懂技術的秦軍,要在磚窯裡負責堆放,其他工人負責運輸磚瓦和煤炭。
除此之外,還要一些人需要在磚窯裡麵,幫忙傳遞磚瓦和煤炭。
磚瓦的堆放技術,需要號稱經驗豐富的秦軍來操作。
堆放時要求橫豎混合搭配,相隔一定的距離,要留有通風的縫隙。
縫隙之間用煤炭填充,一定數量的磚瓦,搭配一定數量的煤炭,要保證煤炭可以將磚瓦燒透。
像是一些小型的磚瓦窯,也就是那種傳統的土磚窯,一次可以燒製三萬塊磚和五萬片瓦,裝窯一次需要一整天的時間。
秦軍他們這裡人多窯小,自然不用這麼長時間。
誰讓他們現在使用的磚瓦窯,隻是一個很小的湊合著用的次品。
如果不是因為這個,秦軍都沒有心思,想起專門燒製耐火磚。
現在他要先試驗一次,畢竟他家也需要不少磚瓦來蓋房子。
第一次燒窯自然不會燒製耐火磚,而是用普通磚瓦來做實驗。
裝窯完成後,秦軍指揮著人將窯門、天窗、地窗密封。
這種磚瓦窯的窯門,要修成灶台的樣子,裡麵有火塘,有觀察窗。
裝窯,封閉之後的前兩天,要用低溫文火緩慢加熱,這是防止升溫過快發生裂口。
第三天溫度達到一定高度後,開始加旺火煆燒,並通過觀察窗,查看顏色變化。
這樣連續高溫煆燒三天後,就不用在添加煤炭。
燒製到第七天後,需要用泥漿把天窗、地窗和窯門封死。
這時要把窯頂水槽中裝滿水,用鐵釺從水槽裡往窯內扡插。
這是讓水槽裡的水,緩慢流入窯內,達到在無氧條件下降溫的效果。
待窯內冷卻結束,即可打開窯門,將燒製好的磚瓦取出。
一窯磚瓦燒製的好壞,關鍵環節就是放水降溫。
所以,連續三天的放水過程,必須要靠平時積累的經驗作為指導。
如果打開窯門,看見的是滿窯的青磚、青瓦,那肯定是燒製成功了。
要是全是紅磚、紅瓦,嗯,也行,就是質量稍微次一點。
這種品質的磚瓦也不是不能用,因為不用十年,也就是九零年前後,所有人蓋屋用的磚瓦,都會變成紅磚、紅瓦
秦軍燒製磚瓦的技術,還是比較成熟的,燒製失敗的情況很難出現。
其實,這裡麵就是一個控製溫度的手段。
溫度控製的好,始終保持高溫,那就可以燒製出青磚、青瓦。
當然,最後澆水產生的煙,也是形成青磚青瓦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果溫度保持不好,達不到足夠的溫度,那燒製出來的肯定是紅磚紅瓦。
現在這種磚瓦,恐怕還得好好宣傳忽悠一下,要不然賣不出去
但是等十年之後,就沒有人再特意燒製青磚青瓦,全都變成紅磚紅瓦。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