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教大唐!
沙吒忠義的想法很簡單,你默啜退兵可以,但繼續南侵是萬萬不能的。沙吒忠義身為主力戰將,要麼就是將默啜趕出國門,要麼就是以身殉國,除此之外,再無他途。
一心堵路的沙吒忠義沒有攻城的打算,以十五萬對十五萬,攻城絕無勝的希望。我把你堵住,你不可能一直堅守,到時自然要退兵,退兵之後,趙州自然就回來了。
默啜有心與沙吒忠義決一死戰,以突厥的實力,在硬碰硬的情況下,突厥有穩操勝券的把握。問題是,沙吒忠義的十五萬軍隊雖比突厥稍遜,但不是豆腐做的啊,不付出巨大的代價,焉有勝利可言?
正如兩個大國都有核武器,戰力上達到了某種平衡,兩國反而會謹小慎微,不敢輕言戰事。默啜與沙吒忠義,正是因為戰力上比較平衡,才進入到了一種相持的狀況,誰也不想打,誰也不敢打。唯一的不同,就是沙吒忠義等得起,而默啜等不起。
徐馳用一天的時間,就推進到了趙州外圍,隔著滹沱河就能看到趙州的城牆。通過哨騎的偵查,徐馳早知道趙州城易主了。
徐馳既不想攻城,也不想守城,他的唯一目的,就是拿有限的兵力,極大限度地殲滅敵人。
推進到距趙州五十裡的地方,徐馳又開始了工事的修築。修築工事熟能生巧,上至大將軍,下至普通士卒,知道如何利用地形地勢,知道什麼地方該重點修築,知道什麼地方可以巧做偽裝,心裡都明鏡似的。
工事的修築,工程量非常重,但五萬人,人人都有工兵鏟,上下齊動手,也不是難事。定州百姓,以及沿途加入的趙州百姓,更是不在少數。
民為父母,像徐馳這樣的軍隊,真的把普通百姓當作父母般敬重的,在老百姓看來,確實不可思議。而中國曆朝曆代的老百姓,又都是極善良的,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幫助士卒挖起戰壕來,個個爭先恐後。
趙州城以北,在廣袤的原野之上,工事修築得大張旗鼓,如火如荼,隔著老遠都看得見。徐馳所部的動靜,無法掩飾,也根本無需掩飾,站在趙州城上,默啜也是看得見的。但默啜的觀感,和任何人的觀感都是一樣的,除了疑惑還是疑惑,除了驚奇還是驚奇。
默啜從來沒有看見過這樣的土溝戰法,但無可疑義的是,他的胞弟蘇丹祿,就是敗在這個土溝戰法上了。
正值默啜兩麵受敵,進退維穀之時,徐馳給他送來了福音書。因為堵在趙州城之南的沙吒忠義,接到了徐馳的軍令,命他放棄南門的防禦,分兵駐紮到東西兩側。
沙吒忠義大為驚訝,放棄南麵的防守,等於是向默啜打開了通往洛陽的通道。要知道,張仁願領兵防禦東線,武重規領兵防禦西線,自己將南線的防禦一旦撤掉,則自洛陽至趙州一線,再無一兵一卒可擋。默啜必然率領大軍長驅直入,直搗洛陽。
天兵中道大總管,名義上必須接受天兵道大總管的節製,但徐馳屬於光杆司令,武則天背著他製定的策略,他並不知情。如果不是沙吒忠義隔得他太近的話,他連沙吒忠義這個人都不認識。
徐馳拿著雞毛當令箭,滿心以為沙吒忠義必然聽從他的調度,殊不知沙吒忠義根本就不diao他。
並非沙吒忠義架子大,他一向就謹小慎微,唯恐一步踏錯,有所閃失。如果放棄南麵的防守,就是開門揖盜,自己的罪過就大了去了。再說,按照皇帝的部署,不管是東道西道,還是他的中道,陳秦都不知情。既然不知情,又如何能受他的節製呢?
沙吒忠義完全可以一笑置之,該乾什麼乾什麼,但本著謹慎的態度出,小心駛得萬年船,他還是趕緊擬了一份八百裡加急,送達朝廷。到底聽不聽從陳秦的安排,請旨皇上定奪。
從趙州至洛陽,不過千餘裡,如果急報在朝中不耽誤的話,兩三天就能打回轉,到時再做計較不遲。
這陣子,皇上和朝臣們也挺累的。前線的急報,每天都有。軍報不同於普通的奏章,皇帝接到軍報之後,必須立即批複。如果皇帝難以決斷,所有的文武大臣必須隨時接受問訊。所以,戰爭期間,越是官大,越不輕鬆,像狄仁傑武三思等人,晚上睡覺根本就不敢脫衣服。如果軍報晚上到達,皇帝又需要問訊,等你梳妝打扮半天,皇上早就震怒了。
這半個月以來,東線的張仁願,西線的武重規,各有兩份軍報,無非是彙報部署的情況,自然沒有什麼大礙。監軍武懿宗卻接連兩天的兩份急報,令武則天大感頭痛,難以處置。
第一份急報,就是關於二十一日,徐馳棄趙州於不顧,卻轉道到了定州的事情。但到了武懿宗的筆下,就成了徐馳貪生怕死,明知大敵當前的情況下,棄趙州七萬黎民於不顧,獨自逃生。
第二份急報,就是二十二日,趙州城易主。唐般若投降雖然是罪大惡極,但罪魁禍仍然是徐馳。因為如果不是徐馳的遁走,唐般若也不會投降。
和武懿宗愁雲慘霧的急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徐馳的急報則是形勢一片大好。先是殺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軍需官殷道,後是以零傷亡的代價打下了定州。
徐馳的第一次軍報還是可信的,至於第二次軍報,就沒半個人相信了。殲敵一萬五,自己卻沒死一個人,任誰也無法相信,突厥人可不是豆腐做的,除非人家站在那裡不動,任你砍任你剁。
沙吒忠義的急報一來,皇上就打不定主意了,於是連忙召集大臣商議。除了狄仁傑與武三思之外,所有的大臣都認為不要理會陳秦。自古至今打仗,隻有將敵人往外麵攆的,哪有開門讓敵人進來的道理?
狄仁傑與武三思,不知是因為信任徐馳,還是猜透了徐馳的心思,卻力主讓沙吒忠義聽從徐馳的調度。皇帝最後聽從了兩個宰相的勸告,真正貫徹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古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