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教大唐!
如前章所述,阿臧看上了風流倜儻的兵部侍郎李迥秀。★而李迥秀呢,對阿臧毫無感覺,但又不敢得罪皇上和張易之兄弟。情急之下,就想到了徐馳這不要碧蓮的。這就是皇上要將徐馳枷進京來,而李迥秀出言阻止的原因。
徐馳刁鑽古怪,氣焰囂張,出言無狀,罵了這個罵那個,滿朝大臣,除了武三思和徐馳還有些交情之外,其他的誰還會喜歡他徐馳?哪怕是徐馳立下了天大的功勞,也沒有一個大臣能打心眼裡喜歡他。李迥秀出於自己的考慮,才出言替徐馳求情,畢竟自己的幸福,自己能否脫身,都寄托在了徐馳的身上。
張易之兄弟也知道他們老娘的心思,所以隻要有機會,就充當老娘的皮條客,將李迥秀與阿臧湊合到一處,培養感情。李迥秀相對於徐馳,無疑是最好的人選。李迥秀三十多歲,比張易之兄弟雖然大不了多少,但終歸是要大一點,比起徐馳十歲就當他們的乾爹,自然也要合適一點。所以張易之兄弟也是全力促成李迥秀與阿臧的好事。
令李迥秀慶幸的是,因為出了徐馳斬殺武德宗那檔子事,則天皇帝惱火之中,把李迥秀與阿臧的好事暫時給忘記了,這為李迥秀思付應對之策爭取到了時間。
其實,武則天除了當時大震雷霆之怒以外,並沒覺得怎麼的。武德宗是她的娘家侄兒不假,但不過是個遠房的侄子。就算是她的親侄子,如武承嗣武三思又如何?就算是她的親生子女,如李弘、李賢、安定公主,又如何?武則天震怒的原因,並不是武德宗對她有多麼重要,並不是武則天如何重視親屬血緣關係,而是被自己當做重點對象培養的徐馳,竟然敢藐視皇權,藐視她武家的天下。現在尚且如此,等到自己百年之後,等到徐馳羽翼豐滿之後,那還得了?那還不會篡黨奪權?
按理而言,以下犯上,斬殺朝廷親王,就是謀逆重罪,殺頭還是輕的,基本夠得上株連九族。然而,犯下如此深重罪孽的,偏偏就是這個徐馳,偏偏就是自己當作重點培養對象的徐馳,偏偏就是袁客師推薦給自己的徐馳。
袁客師不為名利,親手幫自己謀得了皇位,就絕對不會把自己拉下皇位來,就絕對不會安排一個懷有異心的徐馳給自己使喚。數十年杳如黃鶴的袁客師,突然之間露了麵,並通過高延福傳話給自己,說徐馳將來“位極人臣”,其用意不言自明,那就是徐馳必定能成為定鼎國家的柱石。
袁客師數十年不露麵,一露麵就隻為了向自己推薦徐馳,可見徐馳的非同一般。即就是說,自己的皇位,必須有此人相助,才能得以保存,否則,大位堪憂,岌岌不保。如果徐馳僅僅是個能臣,如果徐馳僅僅是個大將,自己的大位也不需要此人的保全,那麼袁客師就沒必要露麵,就沒必要煞有介事地推薦給自己。
出於對袁客師的迷信,武則天當然不會為了一個武德宗而斬殺袁客師推薦給自己的徐馳,並且徐馳的能耐早已應證了袁客師的推斷。令武則天苦惱的是,到底要如何處置徐馳才恰當?不處置徐馳吧,彆說武家人不同意,恐怕和武家關係不大的群臣,都會群起而攻之。犯了謀逆大罪都不處置,以後誰都敢以下犯上,那還得了?但若是殺了徐馳呢?放眼大周天下,誰能領著區區幾萬步卒,就將突厥大軍打得落花流水?
李迥秀很聰明,知道皇上必然不會殺徐馳,便絞儘腦汁想了個法子,想了個使自己脫身的法子。李迥秀偷偷派人傳話給蒔花館的柳絮兒與裴麗妃,告訴她們,徐馳殺了淮西王武德宗,皇帝很憤怒,不日就要將徐馳開刀問斬了。現在唯一與皇上說得上話的,唯一對徐馳有同情心的,除了阿臧之外,再沒有第二個人了。若想救徐馳的小命,唯一的辦法,就是求助於阿臧。
柳絮兒與裴麗妃,隻知道徐馳在趙州打了勝仗,並不知道徐馳殺了淮西王那回事,當下有些將信將疑。如果裴麗妃對徐馳還不夠了解的話,柳絮兒可是太清楚徐馳的為人了。因一言不合,而斬殺朝廷親王,對徐馳來說,不是沒有可能。
將信將疑的柳絮兒,趕緊跑到梁王府,詢問武崇訓,才知確有其事。柳絮兒心想,能在皇帝麵前說得上話的,又願意替徐馳說話的,恐怕就真的隻有那個阿臧了。
果然,柳絮兒與裴麗妃二人,趕緊找到供奉府,求阿臧幫忙搭救徐馳。
阿臧對皇帝的了解,更甚於李迥秀對皇帝的了解,但二人既然求上門來了,阿臧豈有不賣個順水人情的道理?
阿臧聽完二人的求告,便裝模做樣,當即大驚失色“這天殺的,親王豈是隨便殺得的?那可是皇上的侄兒呀!他以為淮西王也是周瑰,周瑰殺了便殺了,淮西王殺了,那是造反呀!這天殺的,這可如何是好呀?”
阿臧的表演功力甚是了得,好像是剛剛聽到這個消息,又把事情的嚴重性分析得頭頭是道,連同樣富於心計,狡猾更甚的柳絮兒,都給蒙騙了過去,更休說未經世事,形同一張白紙的裴麗妃。
斬殺武氏親王,不消阿臧述說,柳絮兒也清楚徐馳的處境,阿臧並非危言聳聽。柳絮兒憂心忡忡地對阿臧道“妹妹今日來,就是請求姐姐,看能否在皇上麵前說些好話,保住他一條小命,妹妹給姐姐磕頭了。”說著,柳絮兒真的跪了下去,朝阿臧磕起頭來。裴麗妃也跟著柳絮兒,跪地磕頭,哀哀求告。
阿臧慌忙將二人扶起來,正色道“二位妹妹不必如此,姐姐與陳秦姐弟一場,姐姐對弟弟的情意,不在二位妹妹之下。如今弟弟有難,姐姐縱使粉身碎骨,也要儘力保住弟弟的命。哪怕是拿姐姐我的命,去換我弟弟的命,姐姐亦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