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地鐵站,跟隨著人流,終於離開了金山北站站前廣場。環境稍微寬鬆一些後,我向一旁的老狂問道:“狂,你剛才說的有兩個直達方案,是公交車和步行對吧?”老狂想都沒想,直截了當地說道:“當然走路啊,老婆大人,你帶路吧!”我點了點頭,覺得也是,畢竟也就三五公裡,花時間擠公交車,倒不如走走路,鍛煉一下身體。大中午吃了一頓火鍋,確實應該好好消化一下。
於是,與老狂保持著相同的步伐,雙手都揣在兜裡,一路朝著目的地走去。雖然很多年沒有來過這一帶了,但憑借著一路上的指示牌,完全不用擔心會迷路。
三五公裡的路程,也就走了半個多小時,我們就來到了金山北站西麵的軍都山東門下。東門門口已經絡繹不絕地聚集了不少人,畢竟是大年初一,不論是按照習俗出來登山的人,還是來自各地的遊客,通常都很多。
跟隨著上山的人流,我和老狂一起刷了身份證,過了安檢。走一段很長很長的上坡路,就算是真正地進山了。
軍都山,是全市區內海拔最高的山峰,主峰上的和悅哨所高達1289米,與金山區市區大概有700米的高差。因此,這一路上,能看到周圍植被的明顯變化,從適應性很強的香樟,到一片桃花林,再接著,當海拔超過一千米時,就幾乎都是挺拔的鬆樹了。
一路上,拍照自然是少不了的。這時候進山的人還不算太多,所以一路上都很寬敞明亮,可以放飛自我,不斷擺出各種造型。跟在後麵的老狂,依然會認真地記錄下每一瞬間。
大年初一都有登山的習慣,我記得小時候和王夫人登過那麼幾次山,但後來就幾乎再沒有了。而這一次,是我第一次和老狂一起在大年初一這天登山,即使不是早上出發,但也無妨,開心就好。
順著不算太陡的坡一路走上來,走走停停,打打鬨鬨,感覺也就一眨眼的功夫,就幾乎來到了山頂。一來,這座山的海拔本來就不算太高,700米的高差,按照正常的步行速度,頂多也就十分鐘,而此時,加上沿途拍照的時間,大概耗費15分鐘。二來,幾乎都是純上坡路段,樓梯很少,走起來比較輕鬆,不算費力。
踏上山頂高地上的三級樓梯,才算真正地到達山頂。而山頂並不是這座山峰最高的地方,是坐落於高地上的和悅哨所。這座300多年前的哨所,曾經在扞衛整個金山區乃至整個主市區上立下了汗馬功勞。我遠遠望去,厚實的牆體上已經布滿了不少彈孔,飽經歲月的洗禮,如今依然矗立不倒。
我環顧四周,確認全山頂沒人後,就繼續放縱起來,東跑跑西瞧瞧。這並不是像小孩子那樣沒見過世麵而很好奇的舉動,隻是我刻意地借此機會擺出各種造型,方便老狂拍攝。
雖然沒有專門研究過攝影,但作為一個演員,最能乾的就是演,擺pose更是一門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基本功。
拍夠了,擺夠了,我這才走到高地的儘頭,雙手扶在石圍欄上,放眼望去。此時我麵朝正北,山下密密麻麻地分布著一棟接著一棟的建築,全都依山而建,那是摩林市區。細細的一條,對麵則是另一座稍矮一點的山脈。
再往前,可以看到一條更細的縫,同樣也是市區的一部分,但被山脈遮去了視野,因此隻能看見一條縫。再廣一些,過了縫,就是一座更為龐大宏偉的山脈。雖然高度上幾乎與軍都山相當,但其陡峭程度卻遠超軍都山。熊立於山脊之上的,土黃色的、綿延的長長的線,便是之前和老狂一起到訪過的長城金州段。
麵朝北,是山城摩林的一番景象,城區與山脈橫向分布,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看完了山城的景象後,我又走到高地的另一端,背朝哨所,麵朝南。我先胡亂地擺了幾個姿勢,自然地往圍欄上一靠,老狂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同樣記錄下了每一瞬間。
然後,回頭趴在圍欄上,細細地打量著眼前的另一番景象:山巒之下,丘陵之中,平原之上,密密麻麻的建築一望無際。建築之間,還有一個個城市公園作為綠色的點綴,如同綠色的寶石鑲嵌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穿行在城中的金龍河、墨龍江、水點川,宛如一道道流動的綢帶。而肉眼清晰可見的那條護城河,更是將古城牆內的和悅古城緊緊環繞。
在這裡還能看到的風景,莫過於分布在城中的那幾棟高樓大廈。六座大樓聳立在城中。最高的那兩座大樓,幾乎與長城頂肩並肩。
同時,相較於長城,這裡距海更近一些。因此,站在軍都山頂上,視野的儘頭可以看到一抹淡淡的藍光,那裡便是海平麵,也是國際第一大港都州港。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眼前的景象,那麼“壯觀”最合適不過了。
欣賞了南北兩麵的風景,敞開雙手迎著風,西北季風拂過臉龐,吹亂了頭發。輕舒一口氣,享受著此刻的自由自在,仰望著碧藍的天空。而這一切,毫無疑問地都被老狂抓拍了下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拍照拍夠了,風景也看夠了,既然山上空蕩蕩的,那麼,不妨和老狂在高台的空地上,痛痛快快地小打小鬨一番。說是小打小鬨,其實更像是比武切磋更為貼切。一直以來,比武都是老狂的一大愛好,今天他滿足了我拍照的愛好,那麼對於他的這個愛好,我至少也得回敬一下。
雖然我依然完全不是他的對手,但這隻是相互切磋,擺擺架勢,嘻嘻哈哈,快快樂樂也就行了。你來我往,拳風呼嘯,雖然動作迅猛,但都帶著幾分玩笑的意味。
過了一會兒,結束了這場歡樂的切磋,朝著哨所的大門走去。門口的自助售票機上,買了票,刷了身份證,走進去,準備觀摩觀摩。
進入哨所,環顧四周,這裡依然保留著當年的那副模樣。幽暗的空間裡,整個一層隻靠掛在樓頂的煤油燈提供著微弱的光亮。門口的左右兩端各有一條細細的樓梯,通往二樓,而那些二樓和三樓都是具有防禦性的碉堡。
一樓則是一比一複刻了當年哨所內部的各種設施。其中一部分設施被特彆保護起來,是真實遺留下來的文物。在那個剛剛步入近代化的時代,這裡的設施還帶著很濃厚的古色古香的氣息。
大概瀏覽完一樓後,按照箭頭的指示,本著從左到右的原則,往左邊的樓梯去往二樓。樓梯很陡,而且經過歲月的洗禮,石板已經被磨得光滑無比。要不是有後人加建的扶手,上去還真的挺不容易的。沿途,還有貼心的標語,“抓緊扶手,小心地滑”、“當心前方,小心碰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