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南宋皇族和官員的處理,在霹靂軍高層內部引起了激烈的爭論。伯顏建立偽政權後,將傀儡小皇帝趙?及謝太後等皇族成員圈禁起來。在霹靂軍攻打臨安城之戰中,或許是因為沒有存在感,或許其財物都被伯顏掠走,他們居然沒有受到戰火波及。隨著伯顏身死臨安光複,又有前朝遺老又偷偷摸摸聚集起來,試圖重新擁立帝趙?為帝,卻被謝太後嚴辭阻止了。霹靂軍進城後,不僅派兵保護皇族不受滋擾,還送糧水食物。謝太後明白霹靂軍是文明之師不假,但趙氏皇帝室真做了出格之事,也會遭來殺生之禍。
除了趙?外,趙氏還有一個傀儡小皇帝——福州小政權的趙昰,此時的他棲居在雷州半島的行宮之內。所謂的行宮,隻不過是十數間匆匆搭成的木房子而已,而這也是此地最好的房舍。小政權的“權臣”張世傑的居住隻是三間木板房,而跟隨而來的陳宜中、陸秀夫等人,隻有一間木板房。至於數萬跟隨而來的官員、士兵和百姓,大多居住在狹窄的草棚之中,有的甚至並無居所。被張世傑接到海上之後,趙昰及福州小政權官員便一直在海上漂泊,在追兵威脅和驚滔駭浪下日日提心掉膽,還因暈船吐得昏頭脹腦,好不容易才在兩個月前安頓下來。雷州半島雖然暑熱又乏糧缺水,但總勝過海上的日子。
在阿剌罕進攻福州前,張世傑便率船隊往廣州方向而去。小政權雖然現在是政令不出船隊,廣南東路諸州縣也是聽調不聽宣,但總可以補充食水,也可以上岸休整。張世傑自忖手下的五千淮西軍也頗為精銳,可以尋機奪取廣州以安身,然後再以廣州為據點,號令周邊州縣,招兵買馬,以圖東山再起。那知道他們還沒有到廣州海域,便聽聞李恒已率軍進入清遠,其騎兵也在番禺和增城出沒。張世傑在淮西時曾被李恒打得大敗,知道其軍勇悍絕非自己能敵,遂在附近一個叫崖山的地方駐留下來,靜觀事態發展。如果李恒勢大,則率軍離去;如果李恒退去,自己則進駐廣州。
臨安政權滅亡前為防蒙元南侵,將軍力都派往兩淮和長江沿線,加之廣南東路氣侯炎熱開發度低,故並沒有多少軍力,廣州城也是如此,根本無法抵擋李恒偽軍的進攻。得知張世傑率軍前來,廣州官員便派人送來食水並乞求其來援廣州。張世傑知道自己不敵李恒,不敢率軍援助,隻是以小皇帝的名義下了一封詔書,嘉勉官員百姓堅守氣節,與城共存亡。廣州官員接到詔書後臉色發青,小吏百姓們聞之,也個個氣得破口大罵。走投無路之時,城中的霹靂軍商隊找上門來,申請組織義軍禦敵,還聲稱一支霹靂軍偵察隊已到廣州,另有數千人馬正在趕來。這個消息對廣州官員們來說,如同溺水之人遇到救命稻草,無論如何也要牢牢抓住。
李恒部滅亡之後,張世傑欲率船隊進駐廣州。在船隊出發前,他派人通知廣州城,要官員準備好食物和降暑物品,並要求城中百姓提前騰出房屋以供大軍居住。按照他的要求,城中大半官員和百姓將失去自己的房屋——高房大屋供皇室高官居住,普通民宅供兵卒居住。在張世傑等小政權的高官看來,天下都是趙氏所有,這些要求合情合理。他未曾料到的是,這個命令讓廣州軍民怒不可遏——李恒欲攻城時官軍不來,如今李恒敗亡卻來了。憤怒之下,遂痛打並逐回了前來傳話的裨將。話說廣州以商立城,不管是官員還是百姓受霹靂軍風氣影響極深,那裡受得了張世傑這種霸道做法。
張世傑聞訊勃然大怒,連與之一向不對付的陳宜中等人也叫囂,要以雷霆手段嚴懲廣州軍民的悖逆不罪。正當他們率船隊往廣州城進發之時,軍中斥侯報來了兩條緊急軍情。前一條稱播州軍已派一個團進駐廣州,加上霹靂軍商團組織的義軍,守軍已過萬人。後一條稱瓊州方向已來了一支霹靂軍船隊,船隻數量在三百艘上下,其中過半為大船,不少還配有火炮。這兩條軍情讓張世傑明白,廣州城怕已投附霹靂軍了。他那點軍力,在霹靂軍麵前根本沒有一合之力。悻悻之下,他隻得下令他船隊前往雷州。
果不其然,三日之後一封急件送到了張世傑手中,信件的主人楊邦憲。信中楊邦憲告訴小朝廷,包括廣州在內的廣南東路已歸附霹靂軍。趙氏氣數已儘,唯有順應天命才能苟全性命。這封信讓包括陸秀夫、陳宜中等人大罵不已,在他們看來播州楊氏世受皇恩,在危難之時有責任匡扶趙室,還應大義滅親與霹靂軍一刀兩斷。張世傑等軍將們卻一臉黯然,這些腐儒官員隻知道經書道德,卻忘了政治是憑實力說話的。與清流官員相比,他們並不恨霹靂軍,如果沒有霹靂軍這支漢人武裝,小政權剩下的幾萬軍民恐怕早被伯顏的偽軍追殺殆儘了。
冷靜之後,小政權高官們開始討論下一步何去何從。雷州炎熱乾旱,虎狼猖獗又疫病流行,本是臨安犯官罪人的流放之地,讓江南的達官貴人們很難適應。缺醫少藥之下,不少兵卒和隨行的家眷也紛紛病倒。更重要的此地人煙稀少,所產糧食根本無法供給數萬人之需,甚至連飲用淡水也匱乏,實在不是長久之地。除此之外,船隊所帶的鹽、鐵、布等各種生活物資也快消耗殆儘。這些物資當然可以到附近的州縣采購,可小政權建立之後便沒有穩定的稅收來源,府庫早已見底。
陸秀夫自請為使者,欲前往揚州麵見歐陽軒,要求霹靂軍退回巴蜀和長江以北,將江南諸路土地退還趙宋政權。如果歐陽軒不同意,退而求次之則讓其覆行承諾,實行君主立憲,至少要讓趙氏皇室成為天下之主,與他持相同意見的還有一眾清流官員。在他們看來,霹靂軍是趙宋政權的臣屬,不聽號令已是大逆不道,隻有懸崖勒馬才是正道。清流之中文天祥要務實許多,他提出的建議是霹靂軍劃出十餘州府作為趙氏皇室的安身之地,延續趙氏的統治。他在江西兵敗之後,一路顛沛流離終於找到了張世傑一行。到達雷州半島之時,他已是麵黃肌瘦衣不蔽體,身邊的隨從也隻剩下了幾人。
陳宜中及其黨羽對深知霹靂軍對他們的腐敗深惡痛絕,在新政權中也不會有一席之地,故他們的意見是前往海外尋找樂土。霹靂軍能在找到海外大片領地,小政權有船有人還有數千軍隊,自然也去得,到了海外自己仍可以過著人上人的生活。按照陳宜中的想法,南洋地區是最合適的去處。雖然距離最近的交趾已成為霹靂軍行省,距離稍遠的占城和呂宋等王國倒也可以,這些王國以前可是大宋的藩屬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