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千古一帝_曆史遺忘的角落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穿越架空 > 曆史遺忘的角落 > 第六章 千古一帝

第六章 千古一帝(1 / 2)

曆史遺忘的角落!

第六章千古一帝

大帝是對曆史上一些政績斐然、武功卓絕的偉大君主的讚美稱號。

日本有明治大帝,印度有阿輸迦大帝,波斯有阿拔斯大帝,巴比倫有漢謨拉比大帝,羅馬有君士坦丁大帝,普魯士有腓特烈大帝,俄羅斯有彼得大帝,法國有拿破侖大帝,馬其頓有亞曆山大大帝,埃及有拉美西斯大帝。

中國有祖龍大帝秦始皇、漢武大帝劉徹、光武大帝劉秀、隋文大帝楊堅、貞觀大帝李世民、洪武大帝朱元璋、康熙大帝玄燁。

當然,中國足球界還有李毅大帝,除獨門絕技“蚌埠回旋”外,口技也絕佳,一句“天亮了”曾點亮中國足球界半邊天,其粉絲團更是創造了“屌絲”這一蘊意無邊的流行詞。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連李毅都稱帝了,為何一個為解決文明衝突,不惜將自己的民族融入一個被征服的民族,從而使中國避免了像

羅馬帝國那樣長久分裂、國與文化俱滅的命運的一代雄主,居然在曆史學家那裡沒有獲得一個大帝的稱號?

自永嘉之亂以來,匈奴、鮮卑、羌、氐、羯等胡族均叱吒北中國締造過王朝,各族與漢人之間都曾有過合作或者說是相互利用。然而,民族隔閡的鴻溝是難以逾越的,這也就很好的解釋了為何雄才大略的大秦天王苻堅用畢生心血統一的北中國,僅僅維持了不到十年即宣告解體。

怎樣才能使中國做到真正的統一?把異族都消滅隻剩一個單一民族嗎?這顯然是天方夜談,北中國打打殺殺了幾百年,誰也不能徹底滅了誰。打打殺殺帶不來太平盛世,隻能帶來災難。

怎麼辦?

辦法隻有一個統一一種主流的意識形態,讓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幾個民族共同去認可、遵循這種意識形態,繼而逐漸融合為一個民族以消除隔閡,這樣,方能建立天下一統的太平盛世。

北中國有個年輕的帝王就深刻的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就是魏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是純正的鮮卑人,興起於大興安嶺山脈的鮮卑遊牧文明在中國顯然談不上有先進的意識形態,因此,在主流意識形態方麵,拓跋宏選擇了漢人的方子—儒學。

與劉淵、石虎等人胡漢分治政策不同的是,拓跋宏選擇的是全盤漢化、徹底漢化,甘願背著令自己本民族消亡的罵名,而換來一個天下一統的太平盛世。大!壯!

拓跋宏漢化的思想,應該是來源於祖母馮太後的言傳身教。祖孫二人聯手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漢化改革—太和改製。太和改製,怎麼改?

一政治方麵

1改革官製依照魏晉體例,設置三師、三公、尚書、中書、四征、四鎮和九卿等中央的文武官吏。地方上設刺史,郡設太守,縣設縣令。

相比縣以上行政機構,亂世之下的基層組織建設才是重中之重。基層是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其時,北魏的基層是個什麼狀態?

五胡入華時,居於北方的豪強大地主多聚族而居,設塢壁自保,豢養奴仆,收攏流民,自給自足。這些豪強地主就是宗主。北魏建立後,順勢任命這些豪強塢主們為宗主,行使地方行政權力,這就是所謂的宗主督護製。

宗主督護製最大的缺陷是國家在征收稅收、勞役時,宗主們為了個人私利而隱匿人口,造成國家賦役征發在數額、輕重方麵的不均,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而且,長此以往,宗主勢力做大,會削弱中央政府對地方的影響力。

如何解決?馮太後的情人、李世民大帝的先祖李衝,提出了一個極佳的建議實行三長製。

三長製,即按照漢製,對北魏基層進行管製。五家為一鄰,設一鄰長(村民小組長);五鄰為一裡,設一鄰長(村長);五裡為一黨,設一黨長(鄉長)。

三長由本地守法又有德望和辦事能力的人擔任,負責檢查戶口,催征賦役,管理生產,維護治安。作為回報,三長可免除家中一至二人的官役(脫產)。這樣,宗主督護製造成的諸多社會問題迎刃而解。

2對官員工資實行俸祿製,即定期發工資。

不要以為中國曆代以來的公務員都有工資、養老保險和住房公積金,北魏開國以來,各級官吏連俸祿都沒有。國家不發工資,公務員怎麼生活?平時靠貪汙,戰爭中靠搶劫和皇帝賞賜。

這在戰亂年代值得理解,如今北魏已在中原地區確立統治地位,戰爭減少,戰時掠奪的機會有限,各級官吏就隻好“適度”腐敗,毫無顧忌地盤剝、搜刮民脂民膏。長此以往,這自然會導致社會矛盾的激化。

484年6月,馮太後仿效兩漢魏晉舊製,下達了“班俸祿”詔書。規定官員定期發工資。定期領取工資後誰再敢貪汙,那麼對不起,大牢或刀斧伺候。

俸祿製剛開始施行時,遭到一些宗室大臣的強烈抵製。定期發工資還不好?可見當時政壇腐敗所獲利益之巨、危害之大。

這些貪汙犯們的抵製,都被馮太後強力彈壓下去。北魏吏治由此大為改觀。

二經濟方麵

轉方式、調結構,實行均田令。

五胡十六國時代,政權更迭頻繁,不可能有什麼像樣成型的土地製度。北魏初期,拓跋族剛剛入主中原之始,拓跋部落本來處於氏族經濟中,他們習慣在族內實行“分土定居”政策,而漢族地區的土地製度,仍是承襲魏晉時的大土地所有製,由此而產生了一些社會矛盾。

譬如,北魏初期,華北及中原地區由於長期戰亂,土地荒蕪,人口大量逃亡。一些未曾南逃的農民,因租調徭役負擔重,故他們自己寧願到大地主打短工、長工謀生,蔭庇於世家大族,於是,出現了30家、50家為一戶,甚至一宗近萬室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危害?嚴重影響了政府財政收入。為何?

因為,當時是按戶征收賦役的。

另外,北魏在北中國站穩腳跟後,社會安定,很多以前南逃的農民紛紛重返家園。而回來一看,其原有土地往往已被彆人耕種,由此即產生很多地權糾紛,影響了社會穩定。另外,大家不斷在官府扯皮打官司,也耽誤了農耕。

於是,土地改革迫在眉睫,而中國曆史上最周密、最嚴謹、最有效、影響力最大的土地法令就此誕生了。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政府頒布了《均田令》,正式開始推行均田製這一土地製度。所謂均田製,是指國家對無主荒田以政府的名義定時、按人口分授給農民。具體是

1分口糧田,保證吃的。凡15歲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給無主荒地40畝,女子20畝,稱為露田。這種田隻能種植穀物,種人吃的東西,保證口糧和軍糧。

想多分行不?可以,但你的符合兩個條件之一

一是擁有耕牛。也不是所有的牛都能多分,而是得4歲以上的牛才行(原來牛也有民事權利年齡),每頭牛受露田30畝。你攢上100頭牛分上它三千田直接晉級成大地主行不?不行,一戶限4頭,也就是最多多分120畝。

二是擁有奴婢,奴婢同普通農民一樣分田,人數不限,土地歸主人。看樣人比畜生確實值錢。

這種露田不僅使用受限製,交易也受限製,即所受之田不準買賣,年滿60歲或死亡,還田給官府。

2分經濟作物田,保證用的。

初受田者,男子每人另授桑田20畝。這種田限3年內種上規定的桑、棗、榆等樹。桑田可作為世業田,終身不還,可以世襲,故後又稱“永業田”。在不宜種桑的地區怎麼辦?男子每人另授麻田10畝,女子5畝,奴婢同樣受田,按露田法還受。

3分宅基地,保證住的。

新定居的民戶還可分到少量的宅田,一般每3口一畝,奴婢5口一畝,大宅大院想想都美。宅基地也屬世業,可以繼承。

4限製人口流動,保證土地使用的穩定性。

地狹的地方,居民可以向空荒地區遷徙受田;地廣的地方,居民不許無故遷徙,但在一定條件下可向官府申請借種受田以外的土地。

5及時回收土地,重新分配。

因犯罪流徙或戶編無人守業的土地,收歸國家所有,作均田授受之用。

6公務員有分田福利。

各級地方官吏按照官職高低不同,授給不同數額的公田,稱為職分田。但這種田不同於永業田,離職時應移交給後任官。

光分給你田地肯定不行,你得交提留、交農業稅,還得出義務工—徭役,稱為租調製。

在均田製以前,北魏的租調製沿用西晉的做法,稱為“九品混通法”。具體是在征收租調前,縣地方官員把本地農戶按財產多少分為三等九品,再把國家規定的正稅平均稅額每戶帛2匹,絮兩斤,絲1斤,粟20石,另加調往外地費用帛1匹2丈分攤給各戶,資產多的多攤,資產少的少攤。三等即是按不同等第將稅送往不同地區:一等為上三品,送往京城二等為中三品,送往其他州的重要倉庫三等為下三品送本州倉庫。

製度還行,但在實際執行中往往變了味兒,主要原因是:富家隱瞞財產官吏畏懼權勢,從而造成富者納少,貧者納多,導致實質上的不公平。在正稅之外,北魏還常增加附稅,也加重了農民的負擔。

為了與均田製相配套,在頒布均田令的同一年,孝文帝還製定了新的租調製,廢除了“九品混通”,與均田製相配合,以減輕農民的沉重負擔。

均田製與配套的新的租調製的實施,使失去土地的農民重新回到土地之上。流亡無居者和蔭附於豪強名下的佃客,也擺脫了束縛,成為政府的編戶齊民,從而增加了國家能掌控的勞動人口和征稅對象,也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均田令,使北魏由落後的社會經濟結構迅速向先進的封建化的經濟結構過渡,標誌著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權,開始轉向漢族的封建統治方式。

均田製,在中國曆史上的意義十分重大。其曆經北齊、北周兩朝,到隋唐共約三百年,期間雖有具體實施細節的相關調整但本質未變,它奠定了隋唐社會的經濟基礎。可以說其既對北魏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成為魏孝文帝拓跋宏、隋文帝楊堅、天可汗李世民等諸大帝治國理政的殺手鐧。它可以抑製豪強對土地的兼並,保證底層農民這一最廣大階級的生存權利,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大豪強地主的實力,進一步強大了皇權,使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政權穩固。

如果你有心仔細查閱回顧一下建國以來我國的土地法律法規和政策,還能看到均田製和與之相配套的租調製的影子嗎?答案是肯定的。這裡特彆提一下與租調製相關的農業稅。農業稅作為一個古老的稅種,已經綿延2600多年。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國家底子薄、基礎弱,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很大比例,農業稅成為國家財政支持工業化建設資金的重要來源。而2006年1月1日,一個劃時代的春雷響變全國—中國全麵取消農業稅!由此農民負擔重的狀況得到根本性扭轉,這在中國農業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

不多說了,由衷的點個大大的讚!繼續說均田製。

均田製的實施,還影響到了國防。均田製的實施,還促使誕生了一種新的兵製—府兵製。該製度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當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進行預備役軍事訓練,戰時直接可以轉為正式士兵打仗。有什麼好處?交賦稅和承擔義務工時(徭役)可予以優惠或直接免除。全國負責府兵選拔和訓練的機構叫折衝府。在均田製基礎上實行的府兵製,成了北朝兵製的基礎。

與府兵製相對應的是募兵製,說白了就是國家出錢雇傭兵,士兵成為固定化的職業軍人。府兵製與募兵製孰優孰劣?各有優劣。譬如,府兵製本質是國家給你土地,你在國家需要時上戰場,帶有強製義務性質,故兵員來源充足。但是也有明顯的劣勢,就是你個拿鋤頭的農民突然舞槍弄棒的,臨時訓練上那麼幾個月也不專業啊。而募兵製則使士兵職業化、專業化,但是募兵製的劣勢在於,一是對國家財政開支要求比較大,二是容易使得將領長期占據一支固定的軍事隊伍,形成地方割據勢力,直接威脅到中央集權。募兵製集中實施於唐和五代時期,這個時期也是割據政權迭出的年代,充分印證了這一點。

以上詳細的介紹了北魏轉方式、調結構實施的均田製,和由此帶來的租調製、府兵製,後文會提到的,北周與北齊實力對比發生逆轉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北周堅持實行均田製,而北齊雖空有均田製的完美製度設計,但高層太操蛋,無暇貫徹落實,最終被北周反超國力,直至滅國。

共同富裕,很重要。

三社會文化方麵

太和改製中的社會文化方麵的改製,主要是在馮太後去世、魏孝文帝拓跋宏親政後開始的。

490年,一代女傑馮太後去世,臨終前降遺旨後事一切從簡。馮太後去世時,年僅49歲,剛過“七七”,即使是在古代,也算早亡的。死因不詳,這麼多男伴,是不是得了宮頸癌之類的疾病?不得而知。

這名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祖母的死,卻令魏孝文帝拓跋宏痛不欲生,五日內滴水未進。儘管馮太後遺旨中囑咐喪事一切從簡,但對馮太後的陵墓,拓跋宏仍堅持高規格、嚴要求。他下令將墳陵拓寬六十步,這是國君的葬禮規格。

如果說拓跋宏是因感激嫡祖母的養育之恩,而導致他對馮太後之死如此傷感、動情,那麼這最多隻能說是說對了一半,甚至個人認為,一半都達不到,拓跋宏更應對馮太後存在刻骨的仇恨才對。

馮太後是拓跋弘父親文成皇帝拓跋濬的皇後,但非拓跋弘的親生母親。而拓跋宏是拓跋弘的長子,自然就與馮太後無血緣關係。

北魏“立太子殺其母”的殘忍政策,令馮太後成了拓跋宏名義上的祖母。拓跋宏被立為太子後,其母親、可憐的漢人李氏被賜死。七年後,即476年,親生父親拓跋弘又被馮太後鴆殺。

更有甚者,馮太後毒殺獻文帝之後,還曾動過殺拓跋宏的念頭。

隆冬時節,她把不到10歲的小拓跋宏關在一間四麵透風的柴房裡,隻給這個小皇帝一件單衣穿著,自己則烤著火爐,與大臣們商量廢拓跋宏、改立獻文帝的二兒子拓跋禧的事。好在大臣們一致反對,連老情人李衝都反對,馮太後這才作罷。

9歲的孩子應該懂事了,這個與自己沒有半點血緣關係的女人,賜死自己的母親,毒殺自己的父親,還差點把自己凍死,這樣的女人會是自己心目中慈祥的祖母?

既然如此,拓跋宏為何對馮太後之死表現的如此傷感,並以如此高的葬禮規格厚葬馮太後?

我想,主要原因是,拓跋宏已把馮太後當成了一種符號,漢化的符號。他需要馮太後這樣一個符號,來向群臣及天下百姓昭顯他漢化的決心。政治符號的意義,勝於一切恩怨情仇,何況對方已是個死人。死人,最適合做符號。

總之,馮太後這麵漢化大旗不能倒。



最新小说: 二小姐沈悠然 變身之末日歌姬 貓咪變女友 執杖的魔女 次元末日之綜漫係統 當朝首輔 薄少你的高冷人設又掉了 世界又雙叒末日了 花開花謝君陌問 女尊之再續前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