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至上?我在異界背唐詩!!
“什麼卦象?”孟箬好奇道。
“我並非道家弟子,聽不懂卦象,但經過這段時間的驗證,他總結出了十個字。”
“是什麼?”
“一鯨落,萬物生,盛極必衰。”
顏正緩緩說出了這十個字,語氣中帶著幾分疑惑,顯然他也沒有弄明白其中的意思。
“一鯨落,萬物生,盛極必衰?”孟箬重複了一句,同樣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
顏正則是給出了自己的理解,“這前六個字,我並不能理解,但‘盛極必衰’,我還是有些感觸的。”
“是何感受?”孟箬追問道。
“你不覺著,如今這一代,出現在的天才有些太多了一些,光是我們儒家,便一連出現了四個天賦絕頂之人,諸多學派將小夜他們稱為‘四小聖’,便足以看出其他學派對他們天賦的認可,更彆提那位得到孔聖射術傳承,在25歲便達到翰林境界的北淵,他的天賦足以讓每個同代之人汗顏。”
“不隻是我們儒家,其他學派的天才更是層出不窮,比如墨家如今的那位墨零,其天賦絲毫不弱於仲愴,曾祥騰;道家那位三十歲不到,就被稱為‘小道君’的道子陵,兵家至今尚未露麵,甚至連天人之戰都沒有參加的‘小兵仙’項信等等。”
“光是明麵上的天才,隨便拿出一個放在數百年前,都是可以獨當一麵的存在,如今卻隻能淪為第二梯隊的人選。”
顏正的語氣中滿是感慨,他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在他心中,年輕一代的第一梯隊隻有兩人,詞宋與白夜,其他人天賦就算再高,也都隻是他們的陪襯。
當然,如今的顏正並不知道墨瑤突破了進士,這件事情被刻意隱瞞了下來,除了詞宋幾人外,再無其他人知曉。
“這些天才的出現,就代表著一個盛世的出現,不是嗎?”孟箬明白了顏正的意思。
“正是如此,所以我才更擔心這句,盛極而衰,我曾看過一本古籍,上麵記載了一些光怪陸離的事情,其中有一件事,讓我記憶尤深,與如今我們所處的狀況,很是相似。”顏正回答道。
“何事?”孟箬追問了起來。
“相傳天地即將麵對浩劫之時,為確天地不會被毀滅,天命之子便會應劫而生,以己身天命消彌浩劫,換得天地永存,而且出現的天命之子越多,就代表著浩劫的劇烈。”
“如今這種情況,不正是與之類似嗎?天才層出不窮,大道有損,法則有缺,境界桎梏,種種跡象都仿佛在預告著什麼,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劫難就會降臨。”
顏正眉頭緊皺,語氣中滿是擔憂。
“放心,就算那一日真的到來,憑借你的能力,定然也會安全無虞的。”孟箬卻顯得很是相信顏正,輕聲安慰道。
“或許吧,我隻是擔心,我的能力還不夠護你們周全。”顏正回答道。
“倘若真是那樣,那我們一起去了又如何,芸芸眾生,不過螻蟻,麵對無法躲避的劫難。與其掙紮,不如看看這蒼天欲覆,鴻宇將滅。”
孟箬挽住了顏正的胳膊,語氣中滿是溫柔與坦然。
“那我寧願那一日永遠不會到來。”
“我說寧大哥,咱們能不能換一輛馬車啊,這牛車坐起來晃晃悠悠的,您要是缺金銀您就說,我來找詞宋換。”
“這你就不懂了,我們此行是為修行,不是為了趕路,正所謂修行之道,貴在恬談,淡漠中得滋味,喧囂處難尋真趣。”
“雖然你說的話很有道理,但是修行和牛車好像沒有什麼聯係?”
“怎麼沒有,我說有就有。”
牛車後麵的草垛上,寧平安與莊蝶夢二人躺在上麵你一句,我一句的閒聊起來,莊蝶夢也模仿寧平安,帶著一個不知道從哪裡弄來的鬥笠,嘴上叼著根雜草,雙手放在腦袋身後,一副吊兒郎當的模樣。
詞宋與墨瑤二人一同坐在牛車前方,詞宋牽著韁繩,墨瑤看著手中的地圖,一邊趕路,一邊討論著路線。
四人一牛車已經離開了韓國國都十日有餘,此時他們行駛在官道之上,此行的目的地,便是韓國著名的“劍池山”。
這裡曾經是著名鑄劍大師,徐夫子的鑄劍之地,據說徐夫子鑄劍之時,曾在山上一處幽深之地,以白蠟火炬為引,鑄出一劍,這一劍剛被鑄出,便被一道劍意附體,這道劍意十分強大,強到連徐夫子也無法壓製,隻能任其飛離山洞,從此這一劍便消失不見。
後來,這處山洞被命名為“劍池”,整座山便命名為“劍池山”。
“根據地圖所示,還有一日左右,便可抵達劍池山。”
墨瑤看著手中的地圖,解釋道,隨後她好奇的看向拉車的老牛,好奇道“這隻牛好像知道我們所有要去的地方,它難道也是奇珍異獸?”
“算是吧,這隻牛我養了很久,也算是有些靈性。”草垛上的寧平安回了一句。
緊接著莊蝶夢的聲音也從詞宋與墨瑤的後方傳來“我道家始祖的坐騎也是青牛。”
“是嗎?那倒是挺巧的。”寧平安回了一句。
莊蝶夢則是繼續追問道“寧大哥,我們去劍池山做什麼?”
“去給詞宋的那把水寒劍品級提升一下,雖然水寒劍並非一般的大儒墨寶,但比之文豪墨寶,總歸還是有差距的,所以我們此行,便是為了錘煉水寒劍。”寧平安回答道。
“哦,是這樣啊,正好我也看看有沒有合適我用的劍,到時候可以買上一把。”莊蝶夢點頭回道。
寧平安將頭上的鬥笠蓋在了自己臉上,“我先睡會,你們聊。”
“嗯。”
莊蝶夢從草垛上跳了下來,來到了墨瑤的身邊,一手撐著下巴,一邊聽著墨瑤與詞宋閒聊,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情。
“我道西來君道東,雙雙並轡恥辭工。
願得化作瑤池水,流入清流識麵紅。”
莊蝶夢腦袋靠在墨瑤的肩膀上不多久,就聽到詞宋吟誦出這樣一首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