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令一出,全國嘩然,曆來修改法令幾乎都是為了上位者的利益,很少有人是純粹為了百姓,百姓們都歡呼雀躍。
種子本是個稀罕物種,每年種田的時候,光是買種子就會耗費一筆不少的錢財,後來的土地收益又不高,久而久之,大家都覺得得不償失,乾脆就沒有人去種地了。
但是現在,種子統一有朝廷派發,為農戶們省下一大筆錢,也就是說,之後土地的收入幾乎就是純收入了,再加上農戶的賦稅是最少的,大家便能賺的更多,至少,填報肚子不成問題。
而對於商戶們來說,順應之前的政策,如今京都中的商戶可謂是遍地開花,但群眾的消費能力還沒有那麼高,除了一些門麵較大,名頭比較響的鋪子生意還不錯,大部分人都處於虧空的狀態。
五十兩也不少了,若是棄商從農,至少能改變現狀,一時間,前些日子新開的鋪子關停了大半,大家都去府衙登基,表示自己要棄商從農了。
在這樣政策的激勵下,很多人都十分激動,對於那些底層的人來說,他們的苦日子總算是要過去了,坊間頌揚宮羽功績的歌謠也傳得四處都是。
有人歡喜,自然是有人憂愁,很多商戶的手裡都積壓著不少土地,當然,是荒蕪的那一種,法令一頒布,他們就慌了手腳,趕緊找人將天地墾荒。
隻可惜,土地需要修生養息,也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弄好的,大家之前也都見識到了皇帝的鐵血手段,誰也不敢再當出頭鳥,隻能乖乖的交上巨額賦稅,同時希望自己的土地可以早點恢複過來。
商鋪關停,裡麵的夥計自然也都回了家,大部分都開始選擇種田,聽說最近大家都知道皇帝在處理田地跟農民的事情,所以一個個都安分的很,誰也不敢輕舉妄動,包括蔡家。
一時間人心惶惶,而這一次的舉措,終於讓越家也慌亂起來。
之前的很多事情,越家總是在冷眼旁觀,看著旁人鬥得你死我活,自己站在一邊,但這一次,宮羽觸及到了越家的利益,越家無法再淡定了。
越家的靠山是寧國公府,寧國公府的兩個女兒先後嫁進越家,而寧國公的兒子也娶了越家的小姐,兩家的利益息息相關。
而在之前,宮羽跟林深深前往雪山的那段時間,恰逢蘇燦提出建造紡織廠的項目,人大多數都進入京都裡麵,選擇了在紡織廠打工,以此得到更高的收益。
這樣,大批的田地都閒置了下來,蘇燦正愁著這些田地該怎麼辦,畢竟不能隨意處置,越家便提出來了自己的想法。
在他們看來,這些田地若是放著不管,最後一定會全部荒廢掉,不如全部回收,統一耕種,這樣可以保證糧食產量,土地也不會被荒廢。
蘇燦當時要處理的事情很多,而越家作為四大世家之首,不管是人脈還是能力,各個方麵都是無可挑剔的,所以便將此事交給了越家處理,他覺得越家可以處理好。
不僅如此,蘇燦總覺得越家這麼做是為了幫助朝廷,解決困難,心中十分感動,覺得不能讓越家自掏腰包去解決這件事,所以還為越家了大批資金支持。
在那之後不久,越家便上報,所有的土地都已經處理好了,蘇燦也親自去看過,天地平整,許多人忙碌在田地之中,一切看起來都井井有條。
當時蘇燦的重心都放在紡織廠的建造上,再加上對越家的信任,便沒有深究這件事,還對越家再三感謝,感謝他們幫助朝廷解決了這樣大的難題。
但實際上,那些人隻是越家的下人們,為了糊弄蘇燦,才在那裡裝模作樣,而越家不僅拿到了朝廷的資金,還拿到了最多的土地,這些土地全部都在越家名下。
越家主當初想得好好的,若是今後有人買地,就高價賣給他,反正現在能賣地的人,怕是隻有他們越家了,其他人的地,也隻是剛好夠生活而已。
倒是倒賣了不少土地,但越家主還是覺得不夠,要是能把所有的土地都賣出去就好了,絕對會發財。
本以為這次從商的熱潮很快就能淡下來,沒想到居然持續了這麼久,越家的地沒有賣出去,窮苦百姓也根本不可能買得起,就這樣,這些地都積壓在越家手裡。
越家主見自己誤判,有些生氣,雖然這土地的安置費都是朝廷出的,但是賣不出去,就好像是自己虧錢了一樣,眼看沒有希望了,乾脆不再雇人種地,畢竟地實在是太多了,漸漸地,土地就荒廢了。
而這一次,針對荒廢的土地,也有一條專門的法令,秋收令裡麵寫得清清楚楚,就越家那些土地數量,巨額賦稅怕是會抽掉越家半條命了。
越家主後悔的不行,當初怎麼就弄出這麼多地來,現在好了,不僅荒廢了賣不出錢,還要自己倒貼錢,這對於愛財如命的越家來說,簡直是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