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生物當中的每一個體,不能太強,體型也不能太大,否則就會超出這個法術所允許的能級上限。
常見的小動物和昆蟲,比如老鼠,蟾蜍,蝙蝠,麻雀;蜈蚣,黃蜂,蜘蛛,蠍子,飛蛾,蝗蟲,蚊子……都能以“集群”的方式被召喚出來。
生物個體越強,召喚出來的集群規模也就越小。
反之,生物個體越弱小,召喚出來的集群規模反而越大。
無論召喚的是何種生物集群,如果把生物個體的實力數據與其數量相乘,數值基本不變,從而確保法術的魔力能級不變。
深入分析“飛蟲走獸”過後,喬安很快就發覺這個法術的精髓之所在。
召喚生物的實力與其數量負相關,兩者不可兼得,自然就有兩種選擇。
要麼選擇召喚比較強大的生物,但是數量很少;要麼召喚比較弱小的生物,但是數量眾多。
“飛蟲走獸”的法術構型,決定了這個法術能夠召喚出來的最強生物,也不過是蝙蝠之流,數量稀少,根本沒多大價值。
反之,如果召喚的是蜈蚣之類細小昆蟲,雖然單個來看遠不如蝙蝠厲害,勝在數量眾多,實用價值反而更大。
綜合比較過後,喬安覺得在大多數情況下,召喚昆蟲集群明顯比召喚一群小動物更實用。
施展“飛蟲走獸”,需要以一塊紅布做為施法素材。
這樣看來,法袍的紅色亞麻布內襯,還兼有施法素材的作用。
結附在這件法袍上的“飛蟲走獸”,法術構型被改動過,限定為隻能召喚蜈蚣,恰好與袍麵的圖案契合。
增加這樣一條限製,好處是可以騰出更多魔力空間,用於增強法術在其他方麵的效用。
比如法術可以延續更長的時間,或者比正常情況下召喚出更多蜈蚣。
喬安對蜈蚣沒有什麼特殊偏愛,所以在抄錄“飛蟲走獸”的時候,他沒有選擇老瞎子“魔改”過的版本,而是選擇抄錄原版“飛蟲走獸”,保留自由選擇召喚物種的權限。
花了20分鐘,喬安將“飛蟲走獸”謄寫到自己的法術書上。
接下來,他拿起那柄黑曜石雕琢的手杖,出神鑒賞。
石杖長約三尺,相當於尋常魔杖的兩到三倍長,上寬下細,末端打磨的極為鋒利,可以充當近戰武器。
杖首鑲嵌一顆蜜色琥珀球,球內還封存有一隻生活在史前時代的膜翅目小飛蟲。
數萬年前,這小飛蟲或許正趴在樹乾上,悠閒的曬著太陽。
厄運伴隨一團鬆脂突然降臨在它身上,使它的時光永遠凝固在這一瞬。
數萬年過去了,深埋地下的鬆脂已經變成琥珀。
這隻可憐的小飛蟲,依舊保持振翅欲飛的姿態,仿佛還能活過來似的。
這顆封存史前昆蟲的琥珀球,足有成年人拳頭那麼大,價值十倍於同等分量的純金。
老瞎子把如此珍貴的寶石,鑲嵌在黑曜石魔杖上,當然不僅僅是個裝飾品。
事實上,這顆琥珀球,連同球內封存的小飛蟲,與魔杖中結附的4環“巨蟲術”完美契合,能夠顯著增強這一法術的威能。
4環“巨蟲術”,是一個專門用來強化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蟲的法術。
比如蜈蚣、黃蜂、蜘蛛和蠍子,這類昆蟲或蛛形綱生物,哪怕在普通人眼中都弱的不值一提,一腳就能踩死。
但是,隻要對這類小蟲釋放“巨蟲術”,就會發生脫胎換骨般的劇變,由微小的蟲子膨脹為龐大的怪物,破壞力也隨著體型變大同步激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