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兩大殺招
雲台殿內,劉秀正在翻閱奏章,陰麗華走了過來給他倒了一杯水,“陛下,你先休息一會兒吧。”
“不用,等朕先把這些看完。”
“一會兒再看。”陰麗華搶過他手中的竹簡,直接把奏章放到一旁,把水拿給他,“喝點水!”
劉秀一隻手端起水杯,一隻手還想去拿奏章,陰麗華拉著他的手臂,“我的好陛下,如今亂世已定,陛下對待百姓能寬則寬,能減則減,不輕易征發徭役。
百姓已經感受到皇恩浩蕩了,治國興邦安民這些事情你有大把的時間可以做,何必急於這一時呢?”
兩人相視一笑,劉秀瑤瑤頭,端著杯子往嘴裡送,眼看要喝到水了,手在顫抖,“啪嗒,”直接掉了下來。
這一下陰麗華很慌張,“陛下,你怎麼了?我去宣太醫,劉秀連忙拉住她,“沒事兒,朕隻是有些疲勞罷了,礙事的,不礙事的。”
“不行。伱歇一會兒吧,我去宣太醫。”
劉秀固執的說著,“我不能歇,我不能歇,我還有好多好多事情沒有去做。”
說著,拿著顫抖的手又想去拿竹簡,陰麗華很是傷心,連忙勸解起來,“陛下什麼事都沒有身體重要啊,歇一會兒,歇一會兒,來,休息一下。”
說著,用玉手輕輕的給劉秀按頭。
而這些事情自然瞞不過劉瀚,他可是經過好幾次監國的。
“看來得把那東西提前弄出來了。”
於是他找到劉秀,“父皇,目前朝中職位空缺,正需要賢能知識來輔助,兒臣苦思冥想,想了一個辦法,精簡機構,改革朝政。”
“什麼辦法?”劉秀對於劉瀚是越來越看重了。
“當年,秦朝一統天下後,該分封為郡縣,並且總結了戰國以來各國的官僚製度,建立起了一套適應國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機構,這就是三公九卿製度。
三公,即丞相、太尉、禦史大夫。
九卿,即奉常、廷尉、治粟內史、典客、郎中令、少府、衛尉、太仆、宗正。
三公的職責分彆為: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事務,是皇帝的助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太尉,是最高軍政長官,負責管理全國軍事事務,掌握軍權,戰時聽從皇帝的命令,可憑皇帝的符節調動軍隊。
禦史大夫,主要管理記事,其地位相當於副丞相,地位低於丞相和太尉,丞相和太尉品秩為一萬石,禦史大夫品秩為二千石。主要職責是管理圖籍、奏章,監察文武百官。
三公之間互不統屬,直接隸屬於皇帝,便於皇權集中。
三公之下的九卿的職責為:廷尉,掌司法;治粟內史,掌國家財政稅收;奉常,掌宗廟祭祀禮儀;
典客,處理國內各少數民族事務和對外關係;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從警衛;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澤收入和官府手工業;
衛尉,掌管宮廷警衛;太仆,掌宮廷車馬;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務……
高祖定天下後,基本繼承了這些製度,沒有多少改變,隻是他奉行郡國製度,但當時異姓王的存在很影響穩定,他便斬白馬,非劉姓不得封王。
但分封必然有弊端,導致尾大不掉,封王野心膨脹,便有七國之亂,武帝的推恩令封國越來越弱,再無法抗衡中央。
漢景帝改了大量官名。把奉常改為太常;衛尉改為中大夫令;廷尉為大理;典客為大行令;治粟內史為太農令。
武帝時改為大司農。武帝時改大行令為大鴻臚,郎中令改為光祿勳。
雖然改名了,但三公九卿的框架是沒有變的。
後麵,由於丞相權位太重,威脅了皇權,武帝之前,丞相的位高權重,連皇帝也不能不敬三分。凡丞相進見,皇帝得離坐;
丞相病重,皇帝得親臨問疾,並遣使送藥;丞相死後,移歸私第,皇帝車駕往吊,並賜棺,賜葬地,賜冥器等。
武帝自然很不放心,所以他開始又改革,把中央官員分為外朝官、內朝官。外朝官有丞相及丞相之下的各六百石官。
而內朝官,或稱中朝官,包括大司馬和左、右、前、後將軍,尚書,以及侍中、散騎、諸吏、諸郎、博士等。
章奏的拆讀與審議,轉歸尚書台。相當於削弱相權,從此之後,丞相、太尉雖然都是政權的負責人,但實際權利已向尚書台。丞相有過失,由尚書問狀彈劾……”
隨著劉瀚的娓娓道來,劉秀不住的點頭。
“吾兒聰慧,不錯,不錯,那你的想法是什麼,加大尚書台的權力?”
其實劉秀已經在準備乾這個事情了,他後期擴大尚書台的權利,職無不統。《通考·職官考》雲:“至後漢,則尚書)為優重,出納王命,敷奏萬機,蓋政令之所由宣,選舉之所由定,罪賞之所由正,斯乃文昌天府,眾務淵藪,內外所折衷,遠近所稟仰。”
甚至後期,三公被架空,隻有議事功能,沒有實際權利,以後尚書台成為東漢時期的決策機構,國家中央權利全部集中在皇帝的宮廷辦公廳內,且三公往往因小事而被辭退,三公地位逐步降低。
“我估計父皇後麵會加大尚書台的權力,削弱三公的權力,三公更像是名譽象征。”
劉瀚這話一出口,劉秀猛抬起頭看向他。
“你之才智遠遠超過父皇,未來好好做,必然名流史冊,是千古名君。”
“比不得父皇,開天辟地,再一統天下,重開大漢天。”
“好啦,好啦,怎麼就不相互拍馬屁了,你定然有自己想法,說說吧。”
“父皇聖明,兒臣的想法是三省六部製度和科舉製度。”
反正是後世的,劉瀚直接張口就來。
“三省六部製度和科舉製度?”劉秀疑惑。
“所謂就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就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咱們之間將相權一分為三,分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部分,也可以是其他的名字。
比如,咱們如果要做一個事情,首先是商議,然後是決策,最後是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