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迷霧重重諸王遍地)
劉瀚想著上書,讓漢武帝過些年派兵平了這南越和閩越。
可想想,又有些師出無名的感覺,他為此還特地詢問過舒雨竹,詳細了解了這些曆史和愛恨糾葛。
首先,建元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38年。那時候,劉徹剛執政掌權不久,當時的閩越王郢大概以為漢主年輕,朝政不明,是難得的擴張機會,遂聽從逃跑到閩越的劉濞的兒子劉子駒的勸請,出兵圍攻東甌。
東甌打不贏,自然像大漢求救,“大漢爸爸,再愛我一次吧。”
接到東甌的求救,大漢朝廷內部發生了一場救與不救的大論,中大夫莊助主張必須救。
他也叫嚴助,和衛青還是好朋友,可惜,後麵沒有管住下半身,和淮南王劉安的女兒,大漢交際花劉陵睡在一起,然後牽扯淮南王謀反,被砍頭了。
隻能說英雄難過美人關,衛青當年為此還感慨萬分。
嚴助一番慷慨激昂,澄清利弊,力挫丞相田關於棄而不救的建議,主張出兵。劉徹公開支持了他的意見,但表示說“我剛剛即位,不準備用虎符征調郡國之兵。”
漢武帝便讓嚴助和衛青,持符節去征用會稽的軍隊。他們去會稽,經過一番周折,掌控了兵權,即刻率軍乘船渡海去救東甌。行至半路,閩越的軍隊懼而撤圍回歸,東甌順勢徹底歸順大漢。
歸順的東甌人怕閩越又來打他,便請求舉國遷往內地,得到朝廷允諾,遂於當年全部內遷,徙居於江準之間,約在今揚州、淮安一帶。
至於為什麼劉濞的兒子劉子駒,曾經的大漢諸侯會跑到閩越去?還幾次三番勸說閩越王出兵東甌?
這裡有一段往事,牽扯到著名的七國之亂,這是大漢永遠也避不開的霍亂。
劉子駒的老爹劉濞就是七國之亂的發起者,他是劉邦二哥劉仲的長子。
劉氏一共有四兄弟,劉伯、劉仲、劉邦、劉交。劉邦排行老三,他又叫劉季,劉伯死得早,沒有等到劉邦起兵就死了。
“伯,仲,叔,季”是古代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幺這種排行。按照排行,劉邦應該叫劉叔,可是劉交和他們不同,他是劉太公跟小妾所生,屬於庶出,和劉邦的地位自然是不同的,如果宗法嚴苛的話,他們之間甚至是主仆的分彆。
這樣一來,排行就不能算他了,劉邦自然成為了最小的,所以叫劉季,季在古代就是最小的意思,孟仲季中季也是最小的。
若是在宗法嚴苛的時候,嫡庶區彆是很大的,哪怕是三國時期,戰亂不斷,袁紹在當時的影響力要遠高於袁術,可作為嫡出的袁術依然瞧不起庶出的袁紹。
劉邦當了皇帝後,廢除各種異姓王,“欲王同姓以鎮天下”,因為自己的孩子們小,就想著封兄弟們為王,可他們“又不賢”。
但一咬牙,想著親兄弟還是親兄弟,笨一點吧,總比外人靠譜吧,所以還得封。
於是,劉邦的堂兄劉賈被封為荊王,管轄淮河以東五十二座城邑;他二哥劉仲以雲中、雁門、代郡五十三縣封為代王;又以薛郡、東海、彭城三十六縣封四弟劉交為楚王;以膠東、膠西、臨淄、濟北、博陽、城陽郡七十三縣封大兒子劉肥為齊王。
這個劉邦二哥的劉仲怎麼說呢,是個典型的莊稼漢,性格從小老實,膽小怕事,隻懂埋頭隴畝,胸無大誌,辛勤耕作,略有節餘,稍置產業,因此得到父親的讚揚,說其乾活賣力,持家有方。
他這樣的性格,種地還可以,但當王真沒有那個資格,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可不是開玩笑的。
代國為北方邊境重地,防備的就是匈奴,可當匈奴於公元前200年入侵代國時,身為代王卻毫無軍事才能的劉仲根本無力堅守邊疆,最後竟然棄國獨自逃回洛陽。
好家夥,你是想當後世的趙跑跑嗎?
劉邦對此大為惱怒,便於當年下詔革去劉仲的王位,貶為合陽侯,劉仲鬱鬱寡歡,沒有過幾年就死了。
可是爹沒有膽子,不代表兒子也膽子小,或許是基因突變,劉濞的膽子就大得很。
他先是被封為沛侯。隨後,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反叛,劉邦親自率兵前去討伐。才二十一歲的劉濞以騎將身份跟隨從劉邦,他們擊破英布軍。
然而,當時的荊王劉賈為英布所殺,並且沒有後代。劉邦擔心吳地會稽人輕佻強悍,沒有勇猛雄壯的王來鎮服他們不行。但自己的兒子都還年幼,因此就立劉濞為吳王,統轄三郡五十三城。
可劉邦的大肆分封,為後麵的七國之亂埋下了地雷。據說,當年,劉濞拜官授印後,劉邦召見他。劉邦對劉濞說:“你的相貌有造反的氣色。”
此時,劉邦心裡有些後悔,但已拜官授印,就拍著他的背肩膀說:“算命的說,漢朝建立後五十年,東南方向將發生叛亂,難道是你嗎?天下同姓皆為一家,希望伱謹慎一點,不要造反。”
劉濞連忙叩頭說:“不敢。”
後麵,他果然造反了,至於劉邦是否提前看出來,還是後人給他添加的帝王色彩,就不得而知了。
當然,他雖然開始不怎麼恭敬,但反派也是有原因的。
公元前179年正月,年僅十歲的劉啟正式被立為了太子。這時,吳王劉濞的世子劉賢來到了長安城,漢文帝就讓太子劉啟親自去陪著劉賢遊玩。
而劉賢的師傅都是楚人,從而使他養成輕佻、剽悍的個性,平時又很驕矜。畢竟,在吳地,他是太子王世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與劉啟博弈時,為棋路相爭,他態度不恭敬,劉啟情急之下就拿起棋盤子打劉賢。那時候,劉啟年紀小,下手沒有輕重,不料劉賢竟當場就斷氣了。
這下,劉啟徹底慌了,可劉恒比他還要慌,差點想廢太子,還是皇後和太後勸住了。
無奈,劉恒隻能連忙派人將劉賢的遺體送回吳國安葬,並去慰問吳王。可到了吳國後,劉濞勃然大怒,說道:“天下同一家,死在長安就葬在長安,何必送到吳國來葬?”
於是,劉濞又派人把劉賢的屍體送回長安安葬。他從此產生怨恨,逐漸失去藩臣所應儘的禮節,稱病不來朝見漢文帝……
公元前157年6月,漢文帝劉恒駕崩於未央宮,享年45歲。臨死前,他寫下遺詔,讓喪葬之事一切從簡辦理。就這樣,一個偉大的帝王悄然離世,埋葬於霸陵。
漢文帝繼位以來,奉行黃老無為而治的思想,勵精圖治,節儉樸素,開啟了文景之治的序幕。他廢除了從商鞅開始的連坐法,以及從先秦以來就施行的肉刑。
肉形主要指的是五刑,即指括黥刺麵並著墨)、劓割鼻)、刖斬足)、宮割勢)、大辟即死刑)等五種刑罰。
漢文帝將所有的這些肉刑統統改成了笞刑和杖刑等,就是抽鞭子或者是打板子。
同時,他還減免稅賦,將土地稅從十五稅一減為了三十稅一,還將成年男子的徭役也減為了每三年隻服役一次。
同時,他還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他親自為自己的母親薄姬嘗腸藥,深具孝心。
因此,他的廟號太宗,諡號孝文皇帝,後世常常稱漢文帝。
同年,6月9日,太子劉啟繼位,即漢景帝。他冊封薄妃為皇後,薄妃是他奶奶薄太後給他選的薄家之女,但薄妃長期沒有生育,因為沒有嫡子,所以也就暫時沒有立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