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內部可算不得鐵板一塊。
地方軍和中央軍的矛盾向來是極為尖銳的。
中央軍看不起地方軍這些苦哈哈,地方軍認為中央軍拿走了太多的物資。
就比如是說現在,為了後勤的配比,在胡季犛的宰相府爭論不休。
誰都覺得自己的軍隊應該要更多的糧餉。
胡季犛也感覺到有些頭疼。
其實按照原本的計劃,他是要慢慢的把這些地方軍的兵權進行一個收回。
因為安南先王的關係,胡季犛在地方軍之中有著很大的影響力,並且這些地方軍總管麾下的將領們,很多都是胡季犛的人。
其中有過一半的總管,還是曾經胡季犛安排下去的。
隻不過因為形勢所逼,胡季犛也隻能是把人全部都召集回來。
“仗肯定是要打的,就是看現在怎麼去打。”
“如今大明的軍隊,已經是集合到了龍州,前邊就是隘益、雞陵二關。”
“此二關雖也不錯,但想要阻擋大明的腳步,肯定是極為困難,便就看能不能給大明軍隊造成一定的損傷。”
“我意調兵十五萬,分彆坐鎮隘益、雞陵二關,殺一殺明軍銳氣,各位可是有什麼意見。”
胡季犛語氣平靜的對著在場的所有地方軍總管說道。
他心裡非常清楚,現在已經不能再避了。
雖說現在局勢不是很好,但胡季犛亦是有自己造反的資本。
安南的地形特點,十分不利於大規模的軍隊作戰,且對於中原軍來說,很難以長時間的留存在安南地區。
打敗明軍確實很難,就雙方的兵員素質來說,甚至幾乎是不可能。
可胡季犛並不需要去跟明軍的主力對抗,隻需要想儘一切辦法的去拖時間,把戰爭的時間拖得夠長,明軍的戰鬥力就會不斷的下降,最後達到不攻自破的地步。
在隘益、雞陵二關周邊,胡季犛利用安南的地形優勢,於北方境地各條河流附近廣挖戰壕,修築防禦要塞,密置弓弩火器。
其弓弩火器,儘皆是用毒水浸泡,隻需打開傷口,就能讓人必死無疑。
其城珊相連九百裡,征召大量的民兵進行防守。
安南主要是在於東西兩都。
東都升龍,西都清化。
這也可以說是安南的兩個政治文化中心,一旦這兩個都城失守,那麼就等於安南全境被徹底的拿下。
隘益、雞陵之後,就是多邦城。
多邦城是安南北邊門戶,地理位置相當重要。
一旦被開,東西兩都想要再阻擋明軍,就變成一個很難的事情。
也就是說,多邦城才會是安南和明軍的重要決戰之地。
胡季犛心頭穩定。
因為他在多邦城早就安排了自己的秘密武器。
在這個秘密武器之下,他相信絕對可以對明軍造成巨大傷亡。
大明這邊,三十萬的軍隊在行走的時候,拉成了很長的隊伍。
因為山路崎嶇,叢林茂密,因此大多的人員反而很是不好行走。
長期帶兵的靖寧侯葉升很快就意識到了問題所在。
當即叫來普定侯陳桓。
“我軍人數過多,行動艱難,前邊便就是隘益、雞陵二關,如若是直接過去,想要一鼓作氣的拿下,必然會造成大量損傷。”
“你分兵十萬,從左側方繞路而行,我等分兩路夾擊過去。”
“如此這般可更快破關。”
普定侯陳桓點頭認可。
在這種狹長的道路上行走,大軍的前頭後尾拉扯過長可不是什麼好事情。
在這周邊,時不時有些安南遊兵進行騷擾。
不過暫且對於明軍來說構不成什麼危險。
像是胡季犛搞的那些防禦工事,對於明軍來說完全沒有絲毫意義。
火繩槍的高效射程,完全能夠把他們給當靶子來打。
對方的弓弩火器根本夠不到明軍這頭。
尤其是火炮轟擊。
遇到一個這些小的防禦工事,通常隻要是打中幾炮就解決掉了。
朱英對於火器很是重視,其中不僅僅是在火繩槍這方麵的改造上,更是在於火炮的精準度。
一直都是火藥司重點研究的方向。
雖說沒有取得跨越式的進展,可現在的精準度比之先前提高了不少。
對於固定的位置,已經能夠達到十中一了。
也就是十發火炮下去,基本上就能有一發命中,誤差不過十步左右。
這樣的精準度已經是非常之高了。
要知道先前的火炮,完全就是一個隨緣拋射,誤差更是在五十步的範圍開外,根本不存在什麼精準度可言,對於敵我雙方,簡直就是看命。
射程更遠的火器,精準度更高的火炮,讓胡季犛的安排完全沒有了用武之地,隻能是被動的接受槍炮的洗禮。
大明這邊,根本不在乎火藥的消耗。
於廣西府城,就有火藥製造工廠,不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就能給大軍完成補給。
普定侯陳桓領十萬兵繞路,明軍的行進速度反而是更加快捷了。
兵員太多的情況下,行軍速度根本就快不起來。
半月後。
兩路大軍便就抵達了隘益關。
隘益關如其名,地勢更加的狹窄,有些道路僅僅隻能夠憑借兩人通過。
正常來說想要攻打下來,是非常的耗費兵力的。
如果是早前,明軍想要攻打下來還真就是一件麻煩事。
可惜現在隨著火炮跟火銃的發展,這樣的關頭已經不能是很強的阻礙了。
還是簡單的平推。
火炮轟擊,火銃開路。
這樣的戰法簡單粗暴,也是攻無不克。
想要阻擋火炮的轟擊,隻有比較大的城池才可以,像是隘益關、雞陵關這樣的小卡口,難以阻擋。
雞陵關前,三十門火炮架設。
“侯爺有令,開炮!!!”
轟轟轟轟轟轟轟!!!
三十門火炮,對準雞陵關的城樓,直接就是不斷的炮轟。
足足轟炸了差不多兩刻鐘的時間,這才稍作停歇。
等到煙霧灰燼散去的時候,哪還有什麼雞鳴關城樓,已然成為了一片廢墟。
隨著靖寧侯葉升命令的下達,明軍前方刀盾手護衛,火銃手隨後推進。
沒有遇到什麼有力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