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址:網頁裡,一個棕發女記者正對著攝像頭,以純正的倫敦腔說道:“近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由世界文化理事會舉辦的最新一屆‘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評選活動受到了極大的關注,來自世界各國的五十名最優秀的科學家候選人,正在角逐唯一的一個大獎名額。今天已是評選活動的第六天。”
“在前麵的五天,已有四十位傑出的科學家從物理、生物、材料、分子化學、生物醫學、納米技術、天體物理等方麵作了精彩的報告,每天的全程直播最高觀看人數達到了500萬人次,成為了有史以來最受關注的一屆‘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幾場報告,分彆是米國約翰霍普金斯應用物理實驗室的格雷克·科布多教授,闡述了如何通過‘動能衝擊’成功改變小行星的軌道32分鐘,為如何最好地應用動能撞擊技術來保衛我們的星球作出了很有意義的探索;米國斯坦福大學的查理斯·福勒教授報告了有關重力的阿哈羅諾夫博姆效應的成果;鷹國劍橋大學的瑞科·唐森德教授,通過引力高導數修正對所對應的場論糾纏熵……”
“前麵幾天的報告精彩紛呈,將我們帶入到一個全新的科學世界裡,今天是評選活動裡候選科學家進行專題報學術報告的最後一天。今天登台作報告的,將有幾位特彆受重視的科學家,其中就包括了來自夏國的兩位全場最年輕的院士秦克、寧青筠,他們分彆會進行題為《證明三維空間中的ns方程組存在光滑解》《青檸拓撲超導渦旋態理論模型體係》的報告,此外還有來自日國的細野廣秀教授作題為《二層新型鉍係層狀超導體》的報告……”
“今天之後,就將會最終評選出本屆的‘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獲獎者。這項享譽世界的殊榮,最終會花落誰家?敬請關注本報《泰晤士科學先鋒報》的報道……”
清木大學的圓桌會議室裡,黃瑞德校長關掉了網頁,歎道:“沒想到本屆的‘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的競爭會激烈如斯。”
坐在圓桌會議室裡的還有顧伯鈞副校長等幾位校領導,數學係的主任衛元甫、物理係的主任周善春,此外就是求真書院的邱老先生,流體力學實驗室的薑為先老院士、郭維陽老院士,寧青筠的老師田劍蘭院士等學校裡的資深教授、院士們。
眾人聚在這裡,自然是關注本屆“愛因斯坦科學獎”的評選了。
“愛因斯坦科學獎”的名氣與影響力雖然不及諾貝爾獎,但往往會被視為是諾貝爾獎的一個風向標。
秦克和寧青筠在物理方麵從沒拿過世界級彆的大獎,最高的獎項也不過是夏國物理學會頒發的“葉企孫物理獎”,這在國內當然算是重頭大獎了,但放到國際上就有點不夠看了。
尤其是較之秦克二人在數學上取得的包括菲爾茲獎在內的連串國際大獎,以及在植物學上取得的“沃爾夫農業獎”,更顯得他倆在物理上的獎項單薄。
這也與兩人在國際物理學界上嶄露頭角的時間實在太短有關。
兩人去年真正開始在國際有影響力的《物理評論快報》《自然·物理》等物理刊物上發表論文,雖然在流體力學和拓撲量子計算方麵取得極為耀眼的成績,可終究是底子太單薄,到國外參加學術大會、進行學術報告的次數更是為零。
這使得秦克兩人在物理方向從沒拿過國際級彆的獎項。
兩人想要競爭今年的諾貝爾獎,就要儘可能地多刷些物理方麵的獎項,擴大自己在國際物理學界的影響力。
而本屆的“愛因斯坦科學獎”評選,就是兩人打響在國際物理學界第一炮的關鍵之戰。
能不能脫穎而出,奪得這項大獎,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甚至極可能會影響到今年諾貝爾獎的評選。
夏國現在已有幾位諾貝爾獎得主了,尤其是楊老先生將國籍遷回夏國後,已填補上了夏國在諾貝爾物理學獎上的空白,但這終究不是土生土長的夏國物理學家取得的獎項,而且誰會嫌棄自己國家裡的諾貝爾獎得主多?
再說了,一旦秦克寧青筠能成功拿到諾貝爾獎,將會成為全世界僅有的兩個同時拿到菲獎與諾獎的科學家,對於提升夏國在國際科學界的名聲地位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綜上種種,清木大學極度關注緊張此事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隻是清木大學,全國也有數不清的科學家和政商界的大人物都是關注著此事。
在這樣高的關注度下,黃校長肩膀上的壓力就尤其重了。
顧伯鈞副校長出聲道:“秦克在ns方程上取得的學術成果,是全世界最領先的,流體力學對於物理學界乃至於整個科學界的影響也是舉足輕重的,而寧青筠作的拓撲量子計算報告,更是關係到未來最新的量子計算機發展方向,同樣意義重大。隻要兩人正常發揮,彆人想壓過他們一頭是很難的。”
物理係的周善春主任也說道:“是啊,秦克和寧青筠都是今天早上作的報告,這個時間比下午要好點,而且是秦克在前,寧青筠在後,隻要秦克先聲奪人震住全場,後麵寧青筠也會輕鬆得多。”
幾位校領導都微微點頭,其實在場人人都知道,前麵五天裡的四十位候選科學家們無一不是全力以赴,一位近年七旬的老科學家甚至因為發聲太過用力,到後麵體力不支,幾近昏倒,完成報告後是被人扶下講台的,他的這份認真與拚搏精神,也贏得了滿場長達五分鐘的聲援掌聲。
新聞裡說這屆“愛因斯坦科學獎”競爭之激烈前所未有,確實沒半點誇張——這也與本屆評選活動受到的關注度最高也有關,誰不想在當著全世界觀眾直播這樣難得的機會,宣講自己的學說,提升自己在科學界的名聲地位?
有位老教授倒是露出了笑容,輕鬆道:“我也覺得不要緊,秦克和寧青筠占著最大的優勢,那就是年輕。”
是啊,秦克和寧青筠才剛剛滿22周歲,放眼全世界,能在這樣年紀就站到如此高級彆舞台的物理學家,實在已挑不出第三個了。
哪怕很遺憾地與這屆的“愛因斯坦科學獎”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失之交臂,未來還有幾十年的時光。
憑兩人近些年來不斷在學術、科研上取得的奇跡成果,隻要學術底蘊再積累多些,最終拿下這兩項大獎幾乎沒什麼懸念。
唯一的懸念就是他倆會在什麼時候拿到這兩項大獎而已。
不少人聽到老教授的話都暗暗讚同的點頭。
田劍蘭院士卻有不同的看法,她搖頭道:“秦克和寧青筠自從邁入學術界與科研界以來,不斷地創造奇跡,除了本身的天賦與努力外,靠的就是一股一往無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銳氣與衝勁。而且正因為他們年輕並且不斷地取得成功,才會分外吸引全世界的關注。”
說到這裡,田劍蘭院士目光裡多了幾分的凝重:“今年將會是他們距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一年。一旦他們折戟沉沙,圍繞著他們身上的‘奇跡’與‘不可思議’光環就會褪卻。後麵想再競爭諾貝爾獎,難度就會高出許多了。他們得付出多幾倍的努力與汗水,再加上一定運氣,才有可能成功。畢竟,不是每一年他們都能取得這麼多耀眼的成果。”
眾人不得不承認,田劍蘭說的更有道理,科研成果不是大風刮來的,誰也不敢說自己在三五年內就會有新的重大成果誕生,更彆說每一年都有了,而且江山代有人才出,誰能保證幾年前的學術成果,還能拚得過幾年後彆人更優秀的的研究成果?
數學係的衛元甫主任忽然笑道:“我倒覺得不必擔心,與他們相識也有四年多了,每次為他們捏一把汗時,他們卻總會創造新的奇跡。這一次,也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薑為先院士看向大屏幕,輕聲道:“快要到秦克上台作報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