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研究人員們都士氣高漲,既然沒有了生活的後顧之憂,那心胸自然就廣闊起來,目光也更加長遠。
一旦如秦院士所言,自己所在的研究中心真能提出解決淡水危機、切實可行的一體化方案,那可是了不得的大成就,極可能像青檸植物培育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那樣,名垂青史流芳百世光耀門楣!
此刻的掌聲大多數人都是發自內心的,而且胸中熱血在翻湧。
丁思博與周誌樹見秦克輕鬆便激勵了士氣,都暗暗佩服,這樣的人格魅力與口才他們可學不來。
秦克又再勉勵了眾人幾句,然後讓丁思博與周誌樹分彆講解一下未來的研究計劃。
這主要是為了促進兩個團隊的合作與相互配合,以及讓ceo周樹濤和財務總監蕭立行更加了解研究中心的課題內容、計劃,便於將來更好地調度資源。
後勤與資金對研究工作影響很大,雖然大老板是秦克和寧青筠,但具體的行政事務兩人是不會插手的,也不會隨便指手劃腳,都委托給周樹濤和蕭立行跟進。可以說,丁思博、周誌樹在行政方麵直接對接的就是這兩位頂頭上司。
此時丁思博先作彙報,他坐在彙報席上,態度極為認真,也儘可能地將技術講解得清晰透徹,便於周樹濤和蕭立行聽懂和理解。
“秦總和寧總在年初時就定下了未來研究方向——以可再生能源作為驅動力的海水淡化技術路線。我們新能源部的主要研究目標,是為海水淡化提供充沛的可再生能源。”
“目前應用於海水淡化的可再生能源的主要有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潮汐能等,除上述可再生能源之外,氫能作為一種可持續能源在海水淡化上的應用,同樣被認為具有能夠安全、經濟、可持續地供應大量淡水的潛力。”
新能源部目前連同丁思博在內,共有三十五名研究人員,考慮到人手與精力,以及他本身的專業方向,他更傾向於氫能,這方麵也早與秦克作過彙報並達成一致。
“我和秦總都更看好氫能,尤其是綠氫。它是利用可再生電力通過水電解工藝生產的氫氣,在生產過程中沒有二氧化碳的排放,將會是未來清潔能源的最重要方向。生產綠氫的核心是高效電解水製氫技術,而所需的電力來源,正好可以利用電光和風電、潮汐電,實現另類的‘儲能’。”
丁思博師從氫能方麵的行業大牛鞏宏彬院士,讀博與從事博士後培養都是跟著鞏宏彬院士,還曾擔任過物研所“氫能開發與應用”小組的副組長,談起氫能的細節來如數家珍。
“目前近海光電、海上風電的技術發展已頗為成熟,我國在這方麵的商業化算是走到了世界前列,其中海上風電的成本略高於近海光電,但在後續的維護上,因為光伏組件具有光衰減性,會影響發電量,五年內總體花銷是接近的。目前影響這些技術使用的,主要是光電風電的轉換效率不夠、消納能力欠缺等問題。”
“研究提升光電、風電轉換效率的企業很多,技術積累也深,這方麵將會在幾年內有較大的提高,反倒是儲能方向目前還沒能有大的突破,哪怕是國內這方麵最強的寧得時代,儲能密度與儲電轉換效率也難以令人滿意。”
“但如果用光電、風電等作為能源,產生電解氫,就是另一種變相的‘儲能’,隻要能實現氫能的安全穩定可靠地持續供電,就可以克服光電、風電波動大、儲能難的問題,實現‘淡水再生的清潔電力可持續化’目標。”
“所以我和秦總、寧總都一致認為,咱們研發中心‘新能源部’未來的研發重點,一個是以磁流體發電技術實現高效電解水製氫,一個低成本的儲氫技術、一個是安全可控的綠氫發電技術。”
丁思博講得很詳細,分彆就這三個方向都講了自己的構思,最後道:“安全可控的綠氫發電技術,我也很認同秦總提出來的,要以‘氫燃料電池’技術為主……”
大概是見周樹濤、蕭立行都聽得不太明白,他趕緊補充道:“所謂的氫燃料電池,是將氫氣和氧氣的化學能直接轉換成電能的發電裝置,其基本原理是電解水的逆反應,把氫和氧分彆供給陽極和陰極,氫通過陽極向外擴散和電解質發生反應後,放出電子通過外部的負載到達陰極……”
秦克與寧青筠都隻是微笑旁聽,並沒有插話。
秦克手裡有係統的a+級知識《一種高效低能耗全自動的新型海水淡化技術方案》,裡麵的知識包括光伏風力潮汐綠氫發電、儲能、海水淡化為一體的全新型海水淡化技術體係,秦克其實可以直接拿出來,縮短研究時間的。
但a+級知識不是s級知識,往往都是有不太完美之處,才會被評為a+級。
這份《一種高效低能耗全自動的新型海水淡化技術方案》的優點很多,除了初期的基建、設備需要投入較大的資金外,之後本身就能基本上實現能量的自給自足,不需要額外供能,頂多需要進行設備耗材的更換,海水淡化成本很低,但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初期需要的資金量很大,而且對實施地點的要求比較苛刻,哪怕夏國海岸線很長,完全符合要求的地點都不算多,更彆說要在全世界範圍內推廣了。
所以秦克如果想完成係統下發的任務“請解決人類的淡水危機吧”,研究出可以進行全世界推廣的水資源淡化淨化技術方案來,就必須根據自身物理、化學、生物、數學知識,帶領研究團隊,不斷攻克技術難關,優化這份a+級知識,就像當初將“新型沙漠紅薯”優化為“完美型沙漠紅薯”一樣。
會議開了大概兩個小時,研究中心未來的六個重點課題及其研究計劃便定了下來,並且從即日起正式開始研究。
秦克與寧青筠留在研究中心三天,與兩個團隊進行了詳細的技術交流,才離開了研究中心,回到遠州市區,準備婚禮的細節,以及秦小殼的高考。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