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總體上不會與之前有顛覆性改變,基本上都能讓人可以接受。
拿起已經被翻譯成漢字的試題開始審第一題。
可能你以為的實驗題隻有短短幾行,但實際上光是題目就是滿滿幾張紙。
陸時羨隻能抓關鍵詞,以便儘快的找到實驗重點。
看到酶,陸時羨心裡已經有點數了。
看來,這是考的生化實驗啊。
凡是跟什麼酶沾上邊了,涉及到催化反應,一般都是屬於生物化學的範疇。
先不著急做題,陸時羨開始飛速調動起自己腦中關於β葡萄糖醛酸酶的相關內容。
以便於待會的操作。
β葡萄糖醛酸酶為一種水解酶,可以水解雙葡萄糖醛酸膽紅素,生成葡萄糖醛酸和不溶解於水的非結合膽紅素。它廣泛存在於體內各組織,以肝、膽、胰等器官中最為常見。
一句話說就是哪裡有大腸杆菌的地方,哪裡就有它們。
在國外,早就於80年代,將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檢定法作為判斷有沒有大腸杆菌存在的依據。
這種方法具有用時短、價格低廉、特異化強和誤差率低等優點,於是被廣泛運用與各大醫院和檢測機構中。
所以,這題應該基於這個背景,才設計出來的。
就跟在醫院裡麵檢測大腸杆菌一樣,沒什麼好怕的。
不過這隻是陸時羨自我安慰的理由罷了。
實驗室裡直接運用檢測原理,每個步驟都很重要,少一步可能就前功儘棄。
而醫院裡基本就是依靠儀器,經過固定的操作步驟,直接看數值判斷含量。
這兩個東西結果看似差不多,實際上這兩個過程中的工作量是天壤之彆。
陸時羨忍不住看了一下這個題目的分值,忽然一下子把他給弄不會了。
啥玩意?
12分?
第一個實驗隻有12分???
陸時羨趕緊往下看了一下。
隻見到第二題的題目是周期蛋白的存在。
而這個題目的分值居然達到恐怖的86分!
他連忙往下掃了一眼,才發現第一個實驗比較簡單,隻是確認β葡萄糖醛酸酶的存在而已,並沒有要求檢測含量。
第二個實驗就複雜了一些,就是圍繞“周期蛋白前體”來展開的。
下麵齊刷刷的布滿了小題,均是與之相關,屬於一個係列。
難度和分值掛鉤,這就很合理了。
不要問還有兩分哪裡去了。
在試卷的第一麵放著呢,一共四道判斷題,一題0.5分。
實驗題還有判斷題?
陸時羨整個人就傻住了,這是他完全沒有設想過的情況。
但他迅速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再想有的沒的。
這個創新雖然有點意思,不過隻是在考試題型和數量上有所變化,根本性的內核沒有變化。
判斷題都是跟下麵兩個實驗內容相關的,都是對β葡萄糖醛酸酶和周期蛋白前體性質了解的考察。
花了不到三分鐘,陸時羨將這兩分拿下。
對他而言,這是一種新奇的體驗。
當然,這隻是開胃菜而已。
因為,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麵!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