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黑馬下戰書的時候,劉驍正在十三世紀工作室開會,此次會議主要是驗收白龍集團所屬工廠製造的新式工具。
白龍集團內部也是有競爭的,錢學林的學院派和老邢的實踐派走的不是一個路線,就像前蘇聯的蘇霍伊設計局和米格設計局一樣,雖然不是零和遊戲那種競爭,但總要分出個高低來。
桌上擺著三支長槍,三支短槍,隻有一支長槍是錢學林的作品,其他都是老邢手工打造的。
錢學林那支長槍就是被白龍軍選為製式裝備的單發滑膛槍,機匣仿造於英國十九世紀的一代名槍馬蒂尼亨利,區彆在於沒有膛線,但威力巨大,射程和準頭也比燧發槍強許多,功勞在於采用了新型發射藥。
老邢不服,因為他的兩支作品更加優秀,三支長槍都用了同樣的口徑,同樣的木質槍托,這是出於槍族化的考量,但老邢造的第二支是拉了膛線的,精準度和射程更勝一籌。
第三支就更厲害了,搞成了泵動式的五連發。
老邢說:“怎麼論,也是我造的更強更好啊。”
錢學林一直敬重老師傅,但在工作麵前寸步不讓,他說:“邢師傅,您造的確實好,確實強,這個我承認,可咱們考慮的是大規模裝備部隊,成本得壓低,拉膛線要采購設備,不是您一根根拉能供應的,增加的工序也是成本,還有五連發,也是沒必要,打獵的最多就是雙筒,沒有聽說拿機槍去打獅子老虎的。”
這就是兩種設計思維的碰撞,錢學林站的位置更高,是以兵工廠總工程師的角度看問題,而老邢則是精益求精的匠人思維。
錢學林又說道:“有膛線,膛壓就高,對子彈的要求也高,隻能在這邊造,風險就隨之增大,咱們老老實實做生意,沒必要觸犯法律,給自己找不自在,再說高級的彈藥不能自己生產,槍就成了燒火棍,還是一發一發慢慢來比較好。”
劉驍打圓場道:“這樣,邢師傅的作品小規模生產,用來裝備特種部隊和我的衛隊。”
老邢這才平息怒火,指著三支手槍說:“看看這個。”
三支手槍,從簡易到複雜,第一支是單發撅開式,俗稱單打一獨角牛,用的是s32黑頭射釘彈的銅殼改造,第二支類似,隻是單發改成雙發,兩根槍管並列,兩個擊錘平行,扳機分兩道火,慢點可以一發一發打,扣快了兩發一起射出。
當過學體育老師的可以認出來,這造型酷似發令槍,事實上早期的地下匠人使用射釘彈和發令槍改造噴子的案例比比皆是,搞得現在射釘槍都被淘汰了,就是老邢這種師傅造成的後果。
第三支就厲害了,是老邢親自打造的左輪槍,原型是西部片常見的柯爾特1873,老邢的創造性在於,這支槍既可以發射普通銅殼子彈,也可以發射黑火藥和鉛彈。
劉驍讚歎不已,錢學林隻是禮貌的點點頭,挑起大拇指,心裡卻很鄙夷,老師傅賣弄這些不實用的奇技淫巧,就是一個字,玩兒!
“這東西好,拿來獎賞功臣啥的,最好再鍍個金。”劉驍說,他打過仗,知道武器越簡單越好,戰場上他寧願選用雙管發令槍,也不會選這種複雜的左輪。
懂行的人都知道,造槍容易,造子彈難,巴基斯坦白沙瓦的手藝人憑借簡陋的工具和鋼材就能造出ak47,但他們卻無法造出子彈來,越是先進的子彈,工藝越複雜,需要流水線設備,這都在其次,重要的是危險性,在當下社會造這種玩意是犯罪行為。
錢學林到底是高材生,他收購了一家化工廠,證照齊全,合法合規生產雙基發射藥,這是射釘彈上用的材料,現在的主流射釘彈和以往那種銅殼的不一樣,和釘子一體化了,沒法改造成危險品,但用料是一樣的,使用雙基藥的吊頂神器,動能高達1100焦耳,能打穿毫米的鋼板再釘進混凝土裡,要知道95式自動步槍的動能也才1952焦耳。
所以,槍械換代的基礎不在於槍的先進與否,而在於彈藥。
現在經濟形勢不好,對環保尤其查得嚴,一些民營小化工廠瀕臨倒閉,錢學林挑了兩家證照齊全,機器運行良好的企業,斥巨資收購,還按照以前的模式代工眼鏡架,台球等塑料製品。
這種塑料的英名字叫ceuoid,就是賽璐珞,最早的合成塑料,化學成分是硝酸纖維素加上樟腦作為增塑劑,這種材質的缺點是極其的易燃,早年間的電影膠片就是賽璐珞的,如果放映室失火,那就是災難性的,等於點燃了一堆炸藥。
工廠繼續生產硝化纖維素,流程完全合法,安監部門來查過,新來的廠主非常重視安全生產,對工人也很厚道,雙休帶三險一金,對此附近工業園的其他企業家背地裡都說這是個外行,這樣乾企業遲早得黃。
工人們不操心廠子的經營情況,原先的推銷員隊伍全都離職了,現在廠子似乎不愁銷路,一車車的貨往外拉,也不知道賣到哪裡去,反正工資按時發,工人們也懶得去關心那些。
在另一家小型民營金屬加工廠裡,流水線正在將銅皮衝壓成一個個直徑十五毫米的敞口銅盂,這些銅盂與化工材料一起運輸到物流心,再由其他車輛統一運到金洋心的地下停車場。
彈藥的組裝是純手工的,不在本地進行,而是放在龍潭寨的兵工廠。
至於槍械的加工,也是外包加自製,機匣交給三家完全沒有任何聯係的金屬加工廠製造,隻製造零部件,看不出是什麼產品上用的,至於木質槍托和護木,則是劉德龍的木器廠製造,這種東西在玩具槍上用的挺多,還有用於出口的,而且仿的是十九世紀的非現役步槍配件,也是合理合法的。
至於難度最高的槍管,依然是采購合適口徑的精密管,精度高,光滑細膩,不需要拉膛線,滑膛槍不挑子彈,可噴萬物,才是最合適的。
這些配件同樣運到金洋心,不在本土進行組裝,絕不會出現成品外流情況,杜絕了法律風險發生。
槍是最危險的東西,稍不留意就會釀成大禍,但炮就無所謂了,因為沒有犯罪分子會使用炮來作案,可以大模大樣的以生產影視道具的名義進行製造,甚至可以拉出膛線來,目前仿造的是阿姆斯特朗後膛炮,南北戰爭時期的產物,但需要時間,一時半會還不能取代大噴子。
劉驍在攻打巴州的戰鬥強烈感受到白龍軍缺乏一種介乎於燧發槍和大噴子之間的型火力。
他的感覺是正確的,這種東西在曆史上真有,在日本叫做大筒,是增大尺碼的火繩槍,在國叫做抬炮,或者大抬杆,清末時綠營兵兩個人抬一杆放大一號的鳥槍,射程比鳥槍更遠,威力更大,優點在於不需要炮架和炮車,一個人就能扛得動,機動性超強便於山地作戰。
但是這東西按照步槍的規格放大並不好用,後坐力過大,士兵的肩膀承受不了。
錢學林臨時發明了一種東西,用直徑十毫米的鋼管加上簡單的支架和提手,就是一門簡易無後坐力炮,重點在於炮彈,後部用壓實的刨花鋸末填充,打起來兩頭噴火,裝上實心彈打戰船城牆最好,裝上鐵砂子,能頂一門炮用,而且不需要馱馬,不需要炮組,兩個人就夠了。
這些都是批量化工業生產的,唯有老邢是純手工打造違禁品,反正他乾了一輩子這個,也不差這些了,而且成品不會外流到社會上惹禍,基本也沒什麼風險。
各種各樣的物資如百川歸海一般彙聚到金洋心,然後悄無聲息的消失了,它們出現在龍潭寨的兵工廠裡,大批婦女兒童進廠當了工人,給銅殼裝填底火和鐵彈,裝配步槍,裝好了還要試射,摸的多了手就熟練,不知不覺間又培訓了一批後備軍。
釣魚城秣馬厲兵的時候,蒙古軍也在加緊現代化武裝,裝備突火槍的步兵們排成三列陣線,依次向一百步外的草靶發射彈藥,劉黑馬祖孫三代在現場觀摩。
效果實在不能令人滿意,雖然劉緯學會了白龍軍的秘密,什麼三段擊之類的絕招都沒瞞著他,但突火槍實在做不到同時擊發,點火的撚子長短不一,燃燒速度不同,同一列的士兵同時點火,發射也會出現幾秒乃至十幾秒的間隔,形成不了彈幕。
還有皮炮,也比精密管差太遠,光炸膛事件就發生了十幾回,就憑這樣的山寨火器步兵,一個回合都過不了。
劉黑馬一意孤行,非得和白龍軍決一死戰。
嘉陵江兩岸,槍炮聲不絕於耳,雙方都在為三日後的決戰拚死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