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紫英接到遼東消息時,正在積極的籌備對中部亂軍的一戰。
在消滅了東部亂軍之後,他立即親臨真定一線,這裡兩翼都是亂軍最活躍的地區,唯有府治真定縣還在官軍手中。
隨著保定、河間和順天府局麵的日趨穩定,中部局勢的解決也就擺上了案頭。
京營經過簡短的休整,開始移師南下,這也讓亂軍開始緊張起來,主動收縮,放棄了西麵的獲鹿和井徑二縣和北麵的博野、蠡縣,向南撤退到了元氏、欒城和安平、饒陽。
中路亂軍的主要區域還是以晉州、束鹿、深州為中心,包括西麵的槁城,北麵的深澤、安平、饒陽,南麵的衡水、武邑、冀州、新河,東麵的武強。
這一區域範圍相當大,西南已經和南部亂軍緊鄰了。
正因為範圍相當大,從哪裡下手也是一個問題。
不過馮紫英在東部戰事結束之後,心中已經有了很大的把握,雖然白蓮亂軍看起來勢力很大,甚至在地方上也很有影響力,但是其戰鬥力的孱弱卻是不言而喻的,要和邊軍正麵接戰,根本不是對手,或許他們唯一的機會就是打遊擊戰,不斷地和邊軍周旋來拖垮邊軍。
但這一點白蓮教卻很難做到。
沒錯,鄉間的確有很多人傾向於白蓮教,但是反對白蓮教,或者說擔心白蓮教帶來的混亂影響到他們利益的人更多。
這一年多來,白蓮教這幫人四處呼嘯奔走,沒有給他們帶來任何利益,反倒是不斷地攤派索要,讓他們不勝其擾。
現在官軍在殲滅了東部亂軍之後開始大舉南下,也讓很多本地士紳意識到如果不儘早做出決斷,隻怕會落得一個玉石俱焚的下場。
他們的屋宅、商鋪、田產都在這裡,匪過如梳,兵過如篦,真要等雙方在本地纏戰不休,隻怕一年下來,整個地方上都得要被全毀了。
接到了來自忠順王的密信,馮紫英明白葉向高的首輔已經進入倒計時了。
等到自己解決完中部亂軍,孫承宗來接替自己,自己可能就要奔赴遼東作可能自己這麼久來最艱險的一戰了,消滅建州女真,徹底還遼東一個安定局麵,而齊永泰接任首輔,將給予自己最大的和持續的支持,一直到徹底翦除建州女真的威脅。
這就不是兩三年能實現的目標了,可能會以五年時間來計,但一旦完成這個目標,馮紫英估計自己就可以考慮入閣的問題了。
不僅僅是忠順王來信,山陝商會和江南商人也都紛紛來信,還有官應震和喬應甲以及柴恪。
朝中人事變化永遠是最敏感的話題。
葉向高一旦去職,那麼內閣必定會迎來大變動。
方從哲可能也會致仕,他年齡也不小了,六十了,身體也不太好。
顧秉謙可能會出任次輔,而李三才晉位一位成為第三人。
照理說李三才論入閣資曆是遠高於顧秉謙的。
顧秉謙前期屬於“帝黨”,在士人中的印象並不太好,這才入閣一年多時間,要當次輔,怎麼都覺得不夠格。
李三才入閣多年,又當過漕運總督和工部尚書,資曆很深,與顧秉謙相比,很顯然更有優勢。
可顧秉謙卻是個乖覺人,在覺察到永隆帝與內閣齟齬日深之後就開始保持距離,而後永隆帝遇刺之後更是主動向葉方二人靠攏,同時也向齊永泰示好,與齊永泰保持著相對和睦的關係,更為關鍵的是顧秉謙是南直隸昆山人,根正苗紅的江南士人。
在齊永泰出任首輔的情形下,如果次輔也是北人,那對於江南士人來說是難以接受的。
從李三才的角度來說,他也有一個致命缺陷,那就是身為北人,卻一直和江南士人黏黏糊糊,在很多北地士人眼中,他就是一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角色,所以雖然很受葉方二人欣賞,但是卻在本該是自己基本盤的北地士人中不受待見。
這樣一來葉方二人要致仕,李三才要想當次輔,卻又不是江南士人,所以也就成了泡影,屈居顧秉謙之下了,這也是顧秉謙當初為什麼要心急火燎地回京師,不肯在南京多待一日的緣故。
湯謬二人可能會有一人不再擔任閣臣,作為彌補,卸任閣臣的一人可能會出任吏部尚書或者禮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