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風雲際會的時代洗牌都會給很多本來永遠都不會有機會冒出來的“低能”者機會,尤其是在王朝末年的時候。
比如隋唐,比如元末明初,又比如如今的漢末三國
很多人感恩這個機會,改變家族百年命運;大量士族在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抓住機會,成為門閥,上控製著仕途,中控製著輿論,下控製帝國經濟命脈,最關鍵的是手中有著合法的軍隊。
但更多的人,是認為這個世界欠他們的終於還回來了,老天終於睜眼了,隨後開始肆意妄為。
前者知道控製自己的欲望,謙遜地融入那個曾經不屬於自己的圈子,遵守圈子的規則。
後者則根據自己的意願改變所有看不順眼的人與事。
“強梁者不得其死”,作得猛,死得快,就是這個意思。
自從乾掉董卓,王允就覺得自己什麼事都能做到,隻要控製長安、控製皇帝,先一封詔書令河間王西來,再收其兵權,幽、並二州加上司隸就是自己的,再以皇帝的名義下詔,許以好處,以利誘之,以力壓之,山東諸侯必然望風而降,則天下大定,自己也將名垂青史!
隻能說他想得太美好,人家董卓能這麼嘚瑟的最大原因,是人家手裡有兵權的。
王允是世家大族,是門閥,是大漢中堅力量的代表之一,若是在盛世,中央挾製地方,一紙詔書的確能解決很多麻煩。
可這是在亂世,刀把子隻會壓著筆杆子,中央的詔書到了地方就是張白紙,亂世中門閥不可能是軍閥的對手。
而山東諸侯,已然從門閥轉身成為軍閥,尤其是汝南袁氏,一門雙軍閥。
除了董家宗族被誅之外,此時還有多股董卓的武裝力量,王允並沒有掌控,這就意味著王允雖然掌控了長安,但留下了太多隱患。
現在要做的第一件事應該就是收編或解散這股力量,而不是做自己的春秋大夢。
古往今來政變的官方操作是:首逆已誅,餘罪勿問,徐徐圖之,王允卻沒有明確赦免那些董卓散在各地險阻的部曲武裝。
可王允在做什麼呢?
第一,保存了朝廷收藏的圖書典籍。及董卓遷都關中,允悉收斂蘭台、石室圖書秘緯要者以從。經籍具存,允有力焉。)
第二,沿用了兩漢有效的規章製度。又集漢朝舊事所當施用者,一皆奏之。)
第三,維持了朝廷的日常運轉。時董卓尚留洛陽,朝政大小,悉委之於允。)
這個時期,東漢就是王允,王允就是東漢,看似風光無限,實則是無用功,此時此刻,他仿佛又變回了那個犯顏直諫的青年,卻全然忘了自己在用東漢朝廷的未來作賭注。
每當群臣集會,王允很少像以前那樣和大家推心置腹,共同商討權宜之計,而是正襟危坐,麵無和悅之色。慢慢地,群臣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推崇和擁護他了。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但他走錯了一步,就因為這一步,王允以死謝天下。
董卓死後,王允在如何安排和處理他的舊部時,反複無常,態度極不慎重,呂布的建議是把董卓舊部全殺了,因為他弄死了董卓,董卓舊部必然不會放過他,
王允沒聽呂布的,“此輩無罪,從其主耳。今若名為惡逆而特赦之,適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
王允對董卓部曲的態度選擇了不表態。
這是非常可笑的一個想法,因為所有阿諛奉承董卓的士大夫們全都被迅速乾掉了,你說董卓嫡係的那夥幫著燒洛陽殺萬民的幫凶會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