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兒子在家的時候,院子都沒有這麼乾淨整齊過。
“叔叔,您喝水!”
老人家見自己勸不動趙誌國,就讓自己的孫女端著一碗水送過來,讓趙誌國休息一下。
趙誌國連忙接過水,牽著小女孩的手來到了老人身邊。
“老人家,您看還有什麼需要我做的嗎?”趙誌國問。
“不用了,已經夠好了!”老人家連忙擺手,都有些不好意思了,“你們真的是八路軍?”
“對,我們是八路軍的隊伍!”趙誌國說。
“以前隻聽說過,還從來沒有見過呢。”
老人第一次見八路軍的軍裝。
其實這並不意外,當初晉綏軍管理著這片土地的時候,對他們的防備猶如洪水猛獸,在宣傳中也是添油加醋。
“老人家,唐班長也是我們八路軍隊伍中的一員,隻不過是沒有軍裝。”趙誌國說。
這點確實是趙誌國他們的疏忽。
隊伍基數越來越大,民兵也越來越多,正規作戰部隊還能夠勉強湊齊一些軍裝,但是民兵想要有一身軍裝太難了。
來到村子裡,趙誌國也才意識到這個問題。
他們的部隊沒有東進的打算,所以出現在敵占區和第一軍分區控製區機會比較少。
有部隊過來,也很少進入村子,而且大部分士兵來到這附近,目的自然是偵察,不可能穿著軍裝行動。
“您是從哪兒過來的?”老人家問,“是不是來我們村子征糧的?”
老人家沒多少勞動能力,隻有分到手的幾分薄田,勉強能夠讓爺孫兩人不餓肚子。
“我不是來征糧的,老人家您分到了幾畝地?”趙誌國問。
“三畝地,地是按照人口來分的,我們家隻有兩個人。”
“村子裡還有空閒的土地嗎?”趙誌國問民兵班長。
“都已經承包出去了,承包出去的土地五成自己留下,四成作為軍糧,一成留給村子裡,在青黃不接的時候,避免村民不夠用的。”
大村子裡還好,人口多,土地也多,而且要是有百姓流動,也都是往大村子裡擠,就像後世人口往大城市裡跑一樣。
像這樣的小村子,人口少,土地分不完,隻能采用民兵班長說的辦法。
以集體的力量實現土地利用的最大化,避免讓村子裡這些沒有多少乾活能力的老人和孩子也能夠有一份口糧。
“這方麵你們乾的不錯,”趙誌國說,“老人家,如果他有乾的不好的地方,你也儘管說,到時候我找他的麻煩。”
“不不不,這代年輕人裡,數他挺不錯了,我們也都多受他照顧。”老人家說。
“老百姓都誇你了,我要是不嘉獎你點什麼,似乎說不過去。”趙誌國掏出自己的配槍,“這把手槍是德製的,跟了我四年,就嘉獎給你了。”
趙誌國那兒不缺手槍,隻要他想要,隨時可以找到更好的。而且趙誌國身上還帶著一把勃朗寧。
趙誌國作為司令,上前線戰鬥的機會也越來越少。
“首長,這使不得!”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