崗村要敵後建一座囚籠,想要把敵後的八路軍給活活困死。
還沒有裝大起來的八路軍,迎來了第一個寒冬。
如果這個寒冬抗不過去,日軍的圍剿就會接踵而至,如潮水般侵襲著岸堤。
“老師長,我們知道您是為何而來,我跟老趙已經連夜想過方案了,等吃飯的時候,我們把方案說給你聽聽。”
“哦?”老師長精神一陣,“人家都說我是軍神,還沒等我說什麼事情,你們就已經拿出方案來了,我看這個名頭應該讓給你了。”
“老師長,您這句話可不是誇我,這是毀我呢,這麼響亮的名號我可承受不起。”
為了迎接老師長的到來,趙誌國已經提前準備了一桌子豐盛的菜肴。
“我這一個多月沒見到葷腥了,你這一桌子菜,又是魚又是肉的……”老師長不敢下筷子。
老一輩人,他們一直保持著艱苦樸素的精神,而且與士兵同甘共苦。
有一口肉吃,他們恨不得都讓給傷員,也不願意自己獨享。
“老師長,您儘管放心,我們有自己的養殖場,雞鴨魚,還有牛羊,這兩年雖不說敞開了供應給我們部隊,但也至於見不到一點肉。”
為了讓因傷退役的傷員有一個安身立命之地,不止安排他們訓練新兵,趙誌國出錢,讓這些老兵開設養殖場。
趙誌國把他們防區內,退伍傷員開設養殖場的事情彙報給了老師長。
“每個鎮子都有養殖場,養殖的肉類供應給我們部隊,產生的糞便就施到莊稼地裡,增加養料。”馬修文也解釋著。
這兩年的時間,供應給部隊的肉類越來越多。
“這辦法不錯,怪不得你的士兵打起仗來,一個比一個猛呢。”老師長讚許地說。
“老師長,我也是被逼得沒辦法,小鬼子的夥食比我們的好,武器比我們的好,訓練還比我們好,要是他們什麼都比我們好,打一仗我們就吃一次虧,不該善這些條件,我們的士兵就要在戰場上送命。”
一切好辦法,都是被日軍給逼出來的。
吃的好,就有精力訓練,有體力作戰。
要是三天餓九頓,彆說訓練和作戰的事情,估計走路都得晃。
“看來這燉肉,我得多吃點,要不然感覺對不起那些辛辛苦苦搞養殖的退伍士兵。”
老師長也知道,為了給部隊供應肉類,那些因傷退役的士兵在養殖場乾活肯定跟在戰場上一樣拚命。
既然傾注了士兵的心血,自然不能辜負。
“你說,你們安排傷員搞養殖?能具體說一說嗎?”老師長來了興趣。
“每一次跟日軍作戰,部隊都會有傷員。”趙誌國歎息,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有些傷員還算比較健全,但已經無法強行軍,我就把他們留在部隊中訓練新兵,畢竟上過戰場,打過仗,他們知道怎麼做,士兵在戰場上更容易活下來。”
其他八路軍部隊也有各種各樣的傷員,有的直接回到了地方上工作。
有的則是留在炊事班,有的當起了馬夫。
而趙誌國這邊就不同了,他們對傷員進行了分類,按照他們受傷的不同程度,給他們分配不同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