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形,就是配合【三十六雷鼓力士】不斷增強雷部力量。
同時,行雨、行風等五位雷公的力量,也是帶動了巽二郎、風婆婆等神祇的力量,不過這些力量並未分散衍生,彌羅有意將他們彙聚,化作了一個特殊的名字。
【神道仙道·正六品風雨雲雷之神屏翳】
諸多名字合力,讓雷部的力量不斷提升,但風雨雷電的力量彙聚在一起,依舊遜色前邊鬥、歲、兵、冥、水和地六部的力量很多。
阿宮微微皺眉:“彌羅,要不我再去幫忙問一下?”
“不用,這種程度剛剛好。”
彌羅擺了擺手,目光落在了另一個名字【神道仙道·從五品北極天宮紫微星君彌羅】之上。
伸手輕輕一點,彌羅將【紫微星君】的力量引入部分入雷部,五雷彙聚,加持其上,星光褪去,構建成另一個名字。
【神道仙道·從五品北帝雷霆司太乙都雷使】
看到這一幕,阿宮立刻明白了彌羅的想法,早在構建八部的時候,彌羅就和阿宮說過八部同三界的關係為鬥部主行於天界,雷部輔佐,地部主要行於人間,火部輔佐,冥部主行於冥土,歲部輔佐,兵部和水部流動於三界之間。而現在,彌羅一方麵是借助雷部,進一步強化紫微星君的力量,另一部分也是借此機會,強化天的概念。
至於為什麼太乙都雷使會和紫微星有關係,就不得不提及太乙都雷使的另一個名字——天蓬元帥真君。
《無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記載:“北極紫微大帝,統臨三界,掌握五雷。天蓬君,天猷君,翊聖君,玄武君,分司領治。天罡神,河魁神,是為召雷檄霆之司。”
簡單來講,紫微大帝具有一定的雷神特性,彌羅此刻便是借助這種聯係,將紫微大帝、天蓬元帥、護法神和雷部的關係聯係起來,一方麵是強化天,另一方麵也是為了更好的構建後續的護法神體係。
至於用【太乙都雷使】這個名字,而非天蓬元帥這個更加耳熟能詳的名字,則是為了分割護法神和雷部的關係,省的日後四大靈官全成雷部的下屬。
畢竟彌羅在凝聚這些名字的時候,動用了太多相關概念,冥冥之中的聯係終歸是免不了。
遠的不說,伴隨著太乙都雷使的成型,都天豁落府中的那位王靈官名字也是得以完善,並且還隱約和雷部聯係在一起,極大的強化了雷部力量,若非彌羅及時斬斷,恐怕日後就沒有獨立的都天豁落府以及其晉升的神霄玉府,隻有雷部的神雷玉府,或者說神霄玉清府。
但總的來講,彌羅選擇【太乙都雷使】這個名字,成功借來了鬥部和兵部的部分力量,讓雷部綻放出不次於前邊六部的光輝,成功晉升為成型的第七部。
如今,八部隻剩下火部。
這一部,在彌羅的設想之中是執掌天地萬火,配合人道演變,總的來講,除去【神道·正八品灶神】,已經同六天火府關係密切的【馬靈官】、【神道·從七品火府神將】之外,這個一部並沒有其他能夠稱道的神道力量坐鎮。
簡單來講,火部的上層力量麵前有一些,但基礎結構欠缺,很大程度上,比水部更難處理。
但先前阿宮帶回來的信息,卻很好的解決了這部分問題。
他先是借用收集來的信息,衍生出對應蠟燭的【精怪神道·正九品光濟叟】,更進一步有的【神道·從八品丁火使】、【神道·從八品午火使】和【神道·正八品離火使】。
而後又是將這些信息彙總,衍生出【神道·正七品鬱攸使者】和【神道·正六品火神鬱攸】,而後影響【神道·正八品災神】,從中衍生出火災的概念,形成【災神·火災】這個變種後,將其進一步演化,晉升出【神道·從七品回祿使者】、【神道·從六品火神回祿】。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鬱攸是火焰和火氣的概念,而回祿對應的是火災概念。
並且,彌羅又是將【灶神】進一步前推,衍生出【神道·正七品灶君】。
同先前雷部一樣,阿宮從在諸神宮中眾神交換回來的道則法理,並不夠彌羅更進一步,
不過這一次,阿宮沒有繼續詢問,而是看著彌羅從諸多人道的名字中攝取來一縷氣息,又是從妙有境人間諸多大陸上攝取火氣,火光彙聚在一起,同時引來含真禦曆相和蒼生萬民相的部分力量,凝聚成一個特殊的名字【人道神道·從五品六天火府火祖燧人氏】。
這個名字初成,便是讓人間火光大熾,原本位於南方火雲彌漫的宮闕光華大放,配合火部光輝,直接壓過水部、雷部、地部、兵部,而後同鬥部、歲部和冥部爭鋒。
阿宮看到這一幕,笑道:“該我出手了吧!”
說完,縱身一躍,落在彌羅身前,周身神光浮現,引來諸神宮之力,以彌羅為通道,寶卷為聯係,幫助彌羅重新構建其妙有境內的諸多建築。
妙有境內,一縷縷柔和的光輝從中央太微金闕散發而出,向著四麵八方擴散,讓一座座宮殿的位置不斷變化,同時整體結構不斷提升,絲絲縷縷的光輝上下交錯,帶來一個個寶卷之上變化位置的名字,讓整個妙有境內的力量變得更加有序,讓彌羅的氣息跟著不斷變強。
連帶著,處在函夏之外,南方群島的彌羅也是不得不找個地方默默搬運。
ps:行風、行雲、行雪、行冰、伏魔、發稻和蕩怪七位雷公,以及先前的行雨雷公出自《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太上說朝天謝雷真經》,這裡隻是選取了部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