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嫂指使他們乾活是從來都不會客氣的,豆包都要拿個抹布撅著小屁股擦炕。
不過因為有獎勵,孩子們都乾得很開心。
在那個艱苦的年代,農村孩子吃塊糖很不容易。
小玲和小軍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享福的。
誰也沒想到,她當時沒多想,隻是想著幫著照顧一下二嫂。
這一走,就走到了京市,她也從一個農村婦女變成了人人羨慕的大學生。
用二嫂的話說,就是他們這一代的努力跨越了階層。
孩子們一出生就在羅馬,他們家孩子的起跑線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一輩子努力奮鬥也達不到的。
她和二嫂念書還沒時間的時候,二哥帶著大江和建國兄弟實現了原始的資本積累。
二嫂說她後來能帶著沈家實現巨額財富的積累,二哥他們走的第一步是根基。
沒有這一步,二嫂可能走的沒有那麼容易。
有了二哥他們賺的錢,二嫂就如虎添翼。
除了二嫂,家裡所有的人隻有她才最清楚二嫂賺錢的實際情況。
那個數字跟賣菜時一斤一斤賣或者一件衣服一件衣服賣,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鄭清明和陸嬌嬌出國留學則是沈家起飛的另一個契機。
二嫂和嬌嬌的合作成就了彼此,兩家的緣分也是糾纏不輕。
二嫂沒少偷偷跟她嘀咕,說這兩口子都是有福氣的人,一起乾點啥準成。
老鄭和嬌嬌的家庭條件本身就好,下鄉那幾年算是最苦的了。
學習就更不要說了,她和二嫂怎麼追都追不上的。
沈梅這輩子最擔心的事除了二嫂踹二哥,就是小玲的婚事了。
女人結婚那是一輩子的大事,選不好人家受氣還受罪,這跟錢多錢少沒關係。
家裡就三個女孩,小玲和豆包、還有花卷。
男孩子好說娶媳婦,來自己家。
女孩子可是到婆家去生活,丈夫公婆,還有婆家那些親戚都是事。
沈梅身邊接觸的這些女人,包括她自己,大嫂二嫂,嬌嬌,日子都過得舒心,不受氣。
夫妻感情好,遇上事情有商有量的。
小玲最大,最先找婆家,最低的標準就跟她們一樣吧。
要是婚後日子還沒有婚前日子好,那結個屁婚。
家裡又不是養不起,一輩子不嫁人都沒事。
而且沈梅和大江也早早地跟姐弟倆說了,家裡所有的資產都平分。
她買的首飾珠寶都是小玲的,不會給兒媳婦。
跟著二嫂和嬌嬌買了不少好東西,她還勸著大嫂也跟著買。
這好東西據說也會升值的,給閨女壓箱底。
每次買了還給小玲看看,讓她心裡有數,娘給攢了不少了。
挑男人的時候要擦亮眼睛,不過挑錯了也沒事,發現不合適立馬止損。
最主要一定要領回家,讓家人幫著掌掌眼。
最主要是讓二哥幫著查查這人的底,彆是個專門騙小姑娘的壞人。
小軍跟姐姐的待遇正好相反,經常被爹娘教育不要騙小姑娘,敢搞大人家小姑娘肚子要挨揍的。
沈梅對孩子們的另一半就一個要求,倆人合得來,家裡什麼條件都無所謂,隻要人好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