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修仙係統!
孟先生再次坐會先前飲茶的石桌,從歸元袋裡掏出之前就用了一次的文房四寶,然後執筆,洋洋灑灑的書寫起來。
很快的,一首五言律詩便被輕易的創作了出來。
再度將告示板反轉過去,將那副詩詞貼在了上麵。
“題目很簡單,與剛才那位小姑娘的題目一樣,以春為題,作一首詩。”
孟先生一語說罷,便開始心無旁騖的飲起了茶水。
令人驚異的是,不知道孟先生手中的茶壺到底是個什麼寶貝,不僅倒出的茶水滾燙,而且還無窮無儘。
想罷,應該也是和蘇楊深井壺差不多的寶貝,不過這就不是蘇楊要關注的了。
接過文房四寶,蘇楊自顧自的走到另一石桌旁坐了下來。
繼而提筆。
時而停頓,時而沉思。
看得周遭群眾,又一次忍不住笑了起來。
“既然這麼為難就算了吧,絞儘腦汁寫出的詩詞又會好到哪裡去。”
“現在後悔還來得及,你已經給我們荒鎮長臉了,要是真的輸了超凡品級的功法,那是很劃不來的事。”
“沒看見孟先生作詩是一氣嗬成?就憑這一點,你就輸定了。”
稀稀拉拉的言論泛起,多半是在勸降。
蘇楊聽到此,臉上卻泛出了一抹笑意,笑意中滿是鄙夷。
是對這些人的不恥!
不過他也懶得多說什麼,因為他根本犯不著爭辯什麼。
孰優孰劣一會便知。
然後,《春曉》現世。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蘇楊之所以寫這首詩,一來自然是因為應題,二來,就是因為它膾炙人口的程度!
這首詩很簡單,但意境很強大!
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複讀之,便知道其中的天地。
它的藝術魅力不在於華麗的辭藻,不在於奇絕的藝術手法,而在於它的韻味。
整首詩的風格就像行雲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獨臻妙境。
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仿佛在這短短的四行詩裡,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寶藏,自然而無韻致,則流於淺薄。
蘇楊真的不想去解釋,這首詩在他那邊的世界,到底出名到了什麼程度。
上到黃發台背的老人,下到牙牙學語的孺子。
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首,王孟之一的孟浩然,所作的春曉。
單就孟浩然這個名字,就已經能代表這首詩文的質量了。
其廣泛的傳誦程度,更是直接驗證了這一點!
提到春,誰不知道春曉這首詩?
這寧先生再厲害,他能輕輕鬆鬆讓全世界的人去傳誦?
所以蘇楊的底氣十足。
揮墨,停筆。
繼而將其貼在了告示欄之後。
也就等同宣布,比試正是成立,蘇楊再無退路!
眾人開始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