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不想當醫生啊!
禹文星努力的在回憶滿足條件的歌曲的時候,
鄧立明也在思考。
今天李孝軍給他說的事情,讓他心情複雜。
難以言表的心情複雜。
一方麵,對於禹文星又開創了一種前無古人的新術式,他是很興奮的。
但另一方麵,
以他多年的從業經驗來說,禹文星現在的情況就是走上了歧途,
感覺是為了開創新術式而開創新術式一般,
而並非從患者得益方麵去考慮。
一孔法,雖然看起來是讓病人少了一條傷疤,
但卻大大延長了患者的手術時間,
不僅加大了患者的費用,
而且也加大了患者術中的風險。
還有,
操作杆和鏡子在腹腔裡簡直亂成一團,
這都不是鄧立明想要看到的。
默默的翻開照片,看著那篇《關於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兩孔法的思考與實施》,看著高掛在第二排通訊作者一欄的名字,鄧立明稍微有點尷尬。
通訊作者,在一篇論文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通訊作者一般來說就是課題的總負責人,承擔課題的經費、設計、文章的書寫和把關,在投稿、同行評審和整個發表流程中負責和期刊溝通。從知識產權的角度來說,研究成果算是通訊作者的。
簡單來說,在醫學領域,通訊作者大多是第一作者的導師。
而鄧立明也自知自己這情況,
這篇論文從設計開始都是禹文星的。
而自己,
卻恬不知恥的掛上了通訊作者的名字。
“要不要幫他再設計一下?”
鄧立明琢磨了起來,
至少得讓禹文星知道,自己並非沒有幫過他。
可是?
設計什麼呢?
鄧立明眉頭皺在了一起,在看手術視頻之前,他甚至連一孔法這個概念都沒有啊。
“有沒有什麼改進的地方?”
鄧立明又以六倍的速度看了一遍視頻,
結果
他悲劇的發現,自己除了能挑出毛病之外,腦海裡並沒有半點實質性的建議。
難道去建議彆做這方麵的嘗試了?
鄧立明心頭冒出了這個想法,旋即差點沒打自己一耳光,
彆的科室都是恨不得手底下的人多去嘗試,寫論文,自己竟然要讓禹文星彆去嘗試了,
這特麼什麼跟什麼啊。
鄧立明又想起了吳良。
吳良來醫院雖然不久,但也提出了自己在江中縣第一醫院論文的思路。
《關於本地膽囊炎患者膽汁分離菌的細菌學特征和藥敏分析》。
這個題目讓鄧立明很滿意,
首先這是一個很好的題目,可以大大提高本地對於膽囊炎患者的認識,對於保守治療的膽囊炎患者有極大的幫助。
第二,鄧立明覺得至少自己能想通吳良到底在乾什麼,到底要怎麼做,時不時的還能提出一點自己的建議,
這至少說明吳良是認可自己這個主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