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有什麼疑難問題,總會想到宗舒這小子。
這小子看起來一幅混不吝的樣子,有時候還非常欠揍,但往往能替他出大主意,解決大問題。
比如他對金、遼等國的分析判斷,無一例外地靈驗了。
他做出各種新物件,賺了大把銀子,和太子一樣合夥,讓內庫大為充實,讓皇宮的花銷更加寬綽。
他指導林靈素做出了碘伏和青黴素,把太後從鬼門關裡拉了回來。
他和太子一起到密縣找到了優質石炭,為整個大宋解決了取暖問題。
他的密縣石炭又安置了大量流民,為朝廷消除了民變的巨大隱患。
他在密縣種植水稻取得成功,解決了北方小麥絕收的問題。
他讓水稻專家陳旉寫出了一本稻書,專門用來指導北方各府縣種植稻子。
在宗舒出發後不久,太子把陳旉的《稻書》發往各府縣。
宗舒在汴梁城外的那塊地也種上了稻子,兩個月之後就大獲豐,畝產達到了四百多斤。
這件事再一次震動了整個朝野。
這意味著,今後大宋將不會再為糧食問題發愁。
一些行動快的府縣,也已經收獲了一季稻子,畝產沒有陳旉親自種出來的高,但也超過了三百斤。
這水平已經與南方的水稻子持平了。
現在,陳旉寫的《稻書》在北方府縣已經是供不應求。
因為時間太短,水稻種植還沒有推廣開來,種植麵積太小,但人們都已經不擔心小麥絕收問題了。
可以想見,兩過兩三年,水稻在北方全麵種植的時候,該是多麼激動人心的景象。
那是盛世的景象。
趙佶一件一件地回想宗舒所做的事情,赫然發現,這些事情就算是朝中大臣加起來,也不如他!
就比如糧食問題,大家都想著從南方調糧,都沒想在北方種稻!
在彆人看來是難上加難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宗舒這裡就變得輕而易舉。
有了宗舒,他和太後才製定了“一明一暗”的對金對遼政策。
這一政策的落實,全部圍繞宗舒來展開和實施。
組織“大宋自願軍”,是宗舒一人操辦的。所有的經費都是他個人自掏腰包,朝廷沒有出一兩銀子。
當然,宗舒從禦前軍器監弄走了不少武器裝備。
其實,這些武器裝備放在那裡也是放著,配給大宋自願軍,也不算損失。
大宋自願軍能幫遼人到什麼程度,趙佶心裡也沒底。
而居然,這幫流民和遼軍的殘兵敗將一起,打敗了如日中天、不可一世的金人!
如果不是考慮到金人的感受,如果不是顧及金人的報複,趙佶恨不得詔告天下大宋自願軍就是朝廷組織的!
因為,朝廷太需要一場勝利了!
這場勝利不是在大宋境內打的,而是跑到彆人的土地上打的。
這場勝利不是防禦戰,而是進攻戰。不是步兵的對戰,而是騎兵的對決。
這場勝利背後所透露出來的信息,無疑會增強大宋軍民的自信心。
甚至,趙佶的威望會因此一戰而大大提高。
趙佶一直在盼望著宗舒和“大宋自願軍”帶來新的好消息,哪知道等來的,卻是宗舒遭遇不測!
難受了好幾天,趙佶吃不好、睡不香,結果,如煙的一番分析,如是雲開月明、豁然開朗。
宗舒還活著!活著,就好!
為了鼓舞士氣,趙佶說道“桓兒,你即刻安排人員,到京城散布消息,說宗舒還活著,不要讓大家再以訛傳訛了。”
“官家,縣慢!”
又是“且慢”,怎麼,劉皇後也跟著宗舒學會了“且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