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繼續直播,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農曆十一月初九日深夜,
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
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胡兵組成十五萬大軍(號稱二十萬),
催動漁陽鼙鼓,
掀起了震動史冊的‘安史之亂’!
天下承平日久,
百姓累世未經兵災。
因此,當他們看到叛軍那‘煙塵千裡、鼓噪震地’的威勢時,
頓時便嚇得六神無主、心膽俱裂。
沿途地方官或望風而降,或掛冠遠遁,或被叛軍擒殺,
無一能對安祿山的兵鋒造成一絲有效的遲滯。
焦頭爛額的老皇帝李隆基,
急忙發布勤王詔書,命令各地不惜一切代價阻止叛軍攻入長安。”
“在此危急關頭,
由於曾經長期負責北疆防務,
所以已年近六十歲的郭子儀被緊急召回。
他被朝廷任命為代理朔方節度使,負責從東麵襲擊叛軍的側翼。
這位本已退居二線的老同誌,
竟然因此迎來了他‘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開掛時刻!”
“提到‘安史之亂’,不得不再多提兩句。
‘安史之亂’源於唐玄宗李隆基對楊貴妃的專寵,對奸臣的信任,以及對朝政的忽視,結果導致了大唐朝廷的腐敗。
而唐玄宗李隆基又在邊鎮設立了十個節度使,
總兵力近五十萬,
但中央禁軍卻僅有十餘萬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
節度使逐漸獲得了行政和財政權力,
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最終引發了安史之亂。”
“在安祿山造反之前,
皇太子和宰相,其實都已察覺到安祿山有造反的苗頭。
楊國忠(算是乾了一件人事)多次上疏揭示安祿山的野心,
這使得唐玄宗李隆基,也終於開始感到不安。
為了試探安祿山的真實意圖,
楊國忠向李隆基建議召其進京,認為如果他有意造反,就會因心虛而不敢前來;
反之,如果他心懷坦蕩,就一定會應邀前來。
李隆基采納了這個建議,下旨召見安祿山。
不久,安祿山竟然真的如期進京,
這讓李隆基心中的大石落地,
他慶幸自己沒有錯怪安祿山,於是在華清宮設宴款待。”
“酒酣耳熱之際,安祿山突然在唐玄宗麵前放聲大哭。
一邊哭,他還一邊抱怨自己作為蕃人,受到了歧視。
雖然他沒有什麼學識,
但唐玄宗並不嫌棄,還不斷地提拔他,
可楊國忠等人卻對他無端仇恨,
於是請求唐玄宗為他主持公道。
這一番動人的哭訴,
讓唐玄宗對安祿山產生了更深的同情和信任,
甚至最後還授予他左仆射的高位。”
這時候,就連狄仁傑都忍不住詫異道,
“這安祿山竟然還真的敢去京城?看來是我小瞧了他啊。”
武則天沉吟片刻後,說道“安祿山奸雄之資,看來安史之亂,不簡單啊!”
與此同時,
上了昏庸皇帝榜單的李隆基,此刻正咬牙切齒的問道“安祿山找到了嗎?”
姚崇躬身行禮道“回陛下,尚無消息傳來。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
“繼續找!不把他碎屍萬段,朕誓不罷休!”
“微臣領命!”
……
視頻繼續播放,蘇治解說道,
“安祿山離開京城後,這才顯露出他內心的膽怯。
他擔心楊國忠在路上設有埋伏,
因此以最快的速度,返回了範陽老巢。
安祿山在京城的出色表現,使得李隆基對他格外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