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把整台發動機給集成到短艙裡麵,其實還算是個比較複雜的工作。
但渦扇20這會還在進行大部件測試,所以馬上要安裝進去的隻有風扇和高壓壓氣機而已。
即便如此,秦飛和鎬發兩個團隊還是用了幾個小時的功夫,才趕在當天太陽落山之前完成了裝配工作。
實際上,對於一個全新的發動機吊艙組合體來說,這個效率實在不能算低。
但常浩南畢竟上午還在考慮全自動裝配的事情,現在的眼界和要求自然就不一樣了。
不過,飯要一口一口吃。
當務之急還是先對短艙和發動機升壓結構的結合水平進行驗證。
一般來說,運輸機和客機這類大型飛行器有四個典型飛行狀態,也就是起飛一階段、起飛二階段、爬升階段和高空巡航階段。
裝配車間裡麵自然不可能有大型風洞或者高空模擬試驗台這種高大上的玩意,所以後兩個條件下的發動機性能隻有等到日後整機地麵測試的時候再進行。
好在就今天的目的而言,隻進行兩個階段也已經足夠了……
“走吧,我們去控製室。”
常浩南回頭看了一眼準備就緒的發動機,對旁邊的梁紹修說道。
按照規定,在發動機進行任何形式的試車時,除特殊情況下的必要人員外,其他人必須處於受到保護的狀態。
當二人來到位於三層的控製室時,幾名操作人早已經在這裡準備就緒。
張振華快步上前,接著立正站好:
“常總,請下命令吧!”
雖然場合相當嚴肅,但這個帶著些主體味道的句式還是讓常浩南差點沒繃住。
好在還是強行憋了回去。
“各號就位!”
定了定神之後,他接過話筒,語氣鄭重地報出了第一個測試條件:
&n、馬赫數0.23、攻角8°、遠場來流湍流強度比和湍流粘性比1……”
隨著一條條指令被輸入到控製計算機中,吊裝著航發組合體的掛架很快將姿態從完全水平調整至微微上揚。
一階段模擬的是飛機已經在跑道上加速到起飛速度,但為了防止尾部觸地,仍然隻能以較小的仰角抬頭爬升的階段。
這一過程在起飛當中持續很短,但因為飛機在此時空有速度沒有高度,屬於非常致命的事故高發區。
“第一次測試,準備啟動!”
緊跟著常浩南的聲音落下,測試工程師將手邊的模擬節流閥緩緩推動到底。
從控製室的角度可以看到,短艙內部的葉片緩緩開始轉動,位於風扇中間圓錐體上的白色螺旋線也隨之繪製成了一個類似鷹眼樣式的圖案——
在很多說法中,這一設計可以起到降低撞鳥概率,或是提醒地麵人員“發動機正在工作”的功能。
但實際上,這些都是活塞發動機時代的作用了。
對於渦扇發動機來說,純粹屬於航空公司或者航發生產商的企業文化。
因此,常浩南就專門找人設計了這麼一個跟彆人都有很大區彆的樣式,作為航空動力集團的產品特色。
兩米直徑的巨大風扇,在機場的時候或許不會有什麼感覺,但真正放在車間裡,還是近距離觀看,啟動起來之後還是有那麼幾分氣勢在的。
趁著傳感器收集數據的功夫,剛才一直沒說話的梁紹修湊上前來:
“常總,如果是四台渦扇20的話,應該就可以帶動一架像是伊爾76那樣的大型運輸機了吧?”
常浩南沒有回答,隻是歪過頭看了對方一眼。
作為一名飛機設計師,還是專業的大型飛機設計師,這個問題顯然屬於明知故問。
所以重點必定在後麵。
果然,見常浩南不搭話,梁紹修稍作停頓,又繼續道:
“等到運9這一攤子事情忙完,您看是不是能再建議一下上級,是時候啟動國產戰略運輸機的研製計劃了……”
好嘛,原來是擱這等著呢。
不過這倒也不難理解。
臨時配裝ps90a的運9原型機已經進入總裝最後階段,估計在2005年春節前就能完成首飛。
根據過去幾年的經驗來看,這種相對四平八穩的型號,大概有個兩年左右就能設計定型。
至於生產定型……
那不完全算是梁紹修肩上的擔子。
“我估計……空軍方麵應該已經在論證了。”
常浩南並沒有直接答應,但還是給出了一個相當樂觀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