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霸天下!
?尖兵又講了莊園裡的守衛情況。
莊園裡的建築格局是這樣的,四周是莊稼地,中央是一圈院牆圍著的莊園主體建築,即數間平房包圍著一幢三層高的樓房。在院子裡麵,隻有一些數量不多的護院,並沒有什麼像樣的武裝力量,而且,這些護院持有的武器多為冷兵器,沒看見有火銃之類的武器。
尖兵們認為,拿下這樣的莊園就是小菜一碟。
江海洋一邊聽取尖兵們的報告,一邊在心裡琢磨著。
他對奧利弗的了解僅限於後世的曆史資料,而且,他對其的資料也不可能記得很清楚,尤其是一些具體事件及時間,再說,他也不知道如今的曆史是否和過去一樣。從尖兵們的偵查來看,目前,奧利弗還隻是個戴著國會議員光環的大鄉紳,在伊利城還沒有成為雄霸一方的風雲人物,無任何實權,實際上,其隻是一個騎兵隊的隊長。這就為他能成功帶走艾蓮娜母子,或者和其進行談判,了便利條件。
他聽完彙報後,便製定了行動計劃,然後先派兩名尖兵出城,將莊園位置及行動計劃、時間,通知城外的親衛營,以便發生意外時進行支援。
為了不引人注意,其他親衛仍然是化整為零,分散前往莊園,到了目的地後再彙合。
“當!”此時,遠處忽然傳來一聲鐘聲。
跟在江海洋身邊的親衛都以為附近有寺院,因為隻有寺院才有鐘。
一般說來,佛鐘有三下、七下、十八下、三十六下、一百零八下的叩擊鳴法,在僧眾們齋粥下堂、參禪完畢、早晚巡視或吃茶下床的時候,鳴三下;在住持早晚到佛前行香、住持進入僧眾講堂的時候,鳴七下;在齋時僧眾進入齋堂的時候,鳴十八下,叫做“入堂鐘”,入堂鐘是按照進齋的次序而逐次完成的;而三十六下則是集三通擊鳴之和,總成一百零八下。佛教寺院中的重要活動,以一百零八下為準,所以佛鐘又稱為“百八鐘”。
他們不知道一聲鐘聲代表什麼意思,紛紛對鐘聲表示疑問。
江海洋見狀心想這就是代溝啊!
他很清楚,這是伊利城裡鐘樓上報時的鐘聲,鐘聲隻有一聲,說明現在是下午一點。當初,他進攻奄美島的時候,明朝還沒有鐘表,仍然使用明朝殿燈漏和五輪沙漏鐘一類落後的設備,作為時間工具,他隻好使用原始的沙漏,作為確定時間的工具。
明朝殿燈漏是中國鐘表史上,最為著名的計時儀器之一,由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創製。它的工作原理屬漏水計時,因造型似宮燈,又放置於皇宮的明朝殿,所以被稱為明朝殿燈漏。
其主體是用金子和珠寶製作的,內部分為四層
上層按圓環狀分布著日、月和參、商二宿的圖形,每日自右向左回轉一周。下麵一層陳列著龍、虎、鳥、龜,象征著四個方位,每到一刻,它們都有跳躍的動作,內部並有擊鐃的響聲。再下層又是圓環狀的劃為一百等分,每等分就是古時的一刻鐘。它的上部有十二個木人,手執時辰木牌,當某個時辰來到,它們在四個方向的門內執牌報時。門內另有木人指著刻數。在燈漏下部四個角的位置,各有一個木人手執鐘、鼓、鉦、鐃響器,一刻鳴鐘,二刻擊鼓,三刻擊鉦,四刻擊鐃,還有在時初、時正到來時,這些響器也要鳴響。
產生這些動作的機構都隱藏在櫃子裡,用水來驅動它們。
五輪沙漏鐘比明朝殿燈漏更先進一些,它以沙代水作為動力,克服了冬季水易冰凍的缺點,在使用上可以不受地域的限製。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已經被中國古人的聰明才智震撼了;也許有人會感慨,我們祖先在某些方麵,比照同時期的歐洲,還有很大差距;所以,看問題是有前提條件的,隻有客觀、不帶感彩,才能讓我們看清問題,知道我們的長處和短處,才能使我們不斷進步。
當然,在明朝也有從歐洲傳入的洋鐘。
1582年,第一個歐洲洋鐘由耶酥會教士運入中國,於同年12月27日獻給總督陳瑞。1601年利瑪竇神父來到中國,得到明萬曆皇帝的款待,其進貢了一座有驅動墜的鐵鐘。鐘身置於木櫃內,櫃身刻有龍飾,以鷹嘴指示用漢字寫成的時間刻度,每小時發聲4次。
明朝老百姓更不知道洋鐘為何物。
不論是明朝殿燈漏、五輪沙漏鐘,還是傳教士進獻給皇帝的洋玩意兒,都隻能躺在皇宮裡,為皇帝和少數大人物,在有興致的時候欣賞之用。老百姓想要確定時間,隻能在白天看太陽,夜晚看星光,或者純粹憑直覺,來估計大致的時間;另一個方法就是在晚上通過更夫的報時,來確定時間。
明朝老百姓確定時間的方法,可以說非常原始和落後,這使百姓的生活不便。而萬曆皇帝也隻是欣賞、把玩這個洋玩意兒而已,並沒有組織人在其基礎上進行研製,製造明朝自己的鐘。後來,直到清代出現機械鐘,才將確定時間的方法逐漸簡化下來。
兩相比較說明,在時間應用方麵,英國比明朝先進很多。
其實,歐洲很早就出現並使用鐘了。
在歐洲,早在13世紀時,意大利北部的僧侶就開始建立鐘塔或稱鐘樓,其目的是提醒人們禱告的時間。16世紀中期,在德國開始有桌上的鐘,那些鐘隻有一支針,鐘麵分成四部分,使時間準確至一刻鐘,即15分鐘。不僅在大型鐘表上非常發達,在小型鐘表方麵的研發,也非常有成績。
十六世紀初,一個叫做的德國人發明了最早的懷表。他花了八年時間,給當時的法國國王製作了一個鵝蛋大的懷表,叫做“紐倫堡蛋”,國王沒法將其放在襯衣口袋裡麵,隻能掛在脖子上。其現存放於紐倫堡博物館供人參觀。
1566年,蘇格蘭瑪麗女王贈給她的第二任丈夫達恩利公爵一塊表,這也許是英國曆史上關於表的最早記載。1631年,英國就成立鐘表商名家工會,所以,此時英國的鐘表業已經相當發達了。英國從公元17世紀初,已經開始製造家庭用鐘,現在英國各地普遍都建有鐘塔或鐘樓,人們可以在很遠的地方,就可以通過鐘響打點報時,來確定時間了。這要比明朝先進許多,也使人們的生活方便許多。
一路上,江海洋觀察著英國的各種情況,也在分析著英國和明朝的差異。
他很感慨,明朝早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可是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和世界有了差距。未來幾年,明朝和英國都將發生一件,足以影響日後幾百年的重大事件,但帶來的結果卻有天壤之彆。
在英國,將發生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這將給英國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方麵的成就,都為世界了範例,可以不誇張地說,英國開創了一個新的文明——現代文明。這使英國在很多方麵,都會向近現代看齊,不斷地走向文明、進步,以至於到了後世的現代,在世界上仍然是僅次於國的強國。
在明朝,大清將取代明朝。
在大清統治的276年裡,對外,實行禁海等閉關自守的保守政策,對內,還禁錮人們的思想、燒毀曆代典籍;為了穩固統治讓老百姓都成為順民,甚至,不惜強行給每個人都安上一條豬尾巴,生生將中華民族馴養成了兩腳羊和豬,使中華民族開始走向愚昧、落後。期間,先後經曆了清緬戰爭、第一、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等戰爭,但輸的一次比一次慘,甚至連內褲都輸光了。
大清根本就不是當統治者的料,像他們這樣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貨色,即使竊取了統治者的寶座,也隻能將中華民族帶向深淵,將自己刻在曆史的恥辱柱上。
後來,中華民族好不容易熬過了大清的統治,進入了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經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鬥爭,而建立的共和國家,相當於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但卻比英國晚了將近300年。中華民族雖然進入了民國時期,但也是一片亂世,軍閥割據混戰,談何進步。
中華民族又熬過了中華民國的幾十年,終於贏來了自大清統治以後揚眉吐氣的新中國,但……
哎!算了還是不說了,不然又被禁了。
如果誰想知道,可以問問你們的父母或者爺爺奶奶。不過,勸你們還是不要問了,因為如果知道了,隻有難以置信和無奈。
同樣是發生在17世紀中期的一場變革,差異卻有天壤之彆。
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將英國引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一日千裡;而大清取代明朝卻如同開啟了一扇地獄之門,使中華民族深陷無法擺脫的泥沼。如果說把中華民族變得愚昧、落後完全歸罪,似乎有些過於片麵,但大清取代明朝是中華民族走向愚昧、落後的開始,卻是不爭的事實。
舉個簡單的例子,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如同將英國帶上了金光大道,如何折騰都沒有關係;而大清取代明朝卻將中華民族帶進了泥沼,再怎麼折騰也是泥足深陷,無法擺脫汙泥的纏繞。
人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大責任。
當初,江海洋隻想保護艾蓮娜,和她一起快樂幸福一輩子就滿足了,至於誰取代誰,世界會變成什麼樣,都和他沒有關係。
如今,他的思想又發生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