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眾大臣一聽還要等近一個月時間才能渡過海峽到達彼岸,許多人不禁心慌起來,生怕周軍會突然出現,一時眾議紛紛。
耶律賢怒道:
“眾愛卿勿要慌張!
我大遼軍民長途跋涉了六個多月,而周軍尚要攻打我國東部廣大國土,豈能這麼快追來?
周軍即使是神兵天將,它也不可能在半年內平定我大遼東部百餘州府。
我等在此安心整軍、修養個把月,待海峽結堅冰後,便可橫渡而過,從此在彼岸大陸重建我大遼社稷!”
耶律賢當即與皇後蕭綽和宰相耶律沙等心腹商議之後,安排軍民妥當,並派出大量斥侯分散四周數百裡,以警戒周軍來襲。
呼延瓚、折禦勳、林仁肇三將各統麾下兵團三路攻打遼國以來,所向披靡,遼國並無板甲的各州地方軍麵對大周虎狼之師,戰力遠遜。
中路軍呼延瓚於開熙二十三年四月七日兵圍黃龍府,經三天攻打後,殺遼國守軍四萬餘人,餘眾十餘萬乃降。
此時的黃龍府,逃的逃,降的降,總共隻剩了不到二十萬遼**民,城市破敗不堪。
因耶律賢率主力逃離時,將能攜帶的金銀財寶、糧食、工匠等,能帶的儘皆帶走,城中遼國不能遠行的老幼病弱百姓,幾萬人皆已斷糧,每日以野菜、捕獵為食。
呼延瓚率第一兵團接管全城後,當即命軍士們放糧賑濟當地百姓,遼國十餘萬被看管的軍士也得一天二頓飽飯吃。
呼延瓚一邊命軍士們在城中休整,一邊火速寫奏折,將軍情呈報皇帝。
在黃龍府休整了五日,留了萬名軍士守城後,呼延瓚當即率第一兵團繼續出征,向東北方攻打遼國剩餘的州府。
另二支兵團,折禦勳與林仁肇部分彆為左路軍和右路軍,情形與呼延瓚第一兵團類似,隻是更早接觸到了女真人和室韋人等少民。
室韋族,又作失韋,或失圍。北魏時始見於記載。
源於東胡,與契丹同是遊牧民族;在南為契丹,在北號室韋。
以狩獵為業,多捕貂,養牛馬,食肉衣皮,也種植麥、粟;夏時城居,冬逐水草。
女真族,彆稱朱裡真、女貞、女直,源自商周時的肅慎,漢朝至晉朝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隋朝至唐朝時期稱黑水靺鞨,遼朝時期稱“女真”。
“女真”一名最早見於唐朝初。
遼朝女真族分布範圍較廣:南起鴨綠江、長白山一帶,北至黑龍江中遊,東抵日本海。
居於鹹州東北至束沫江之間,以輝發河流域為中心的稱之為“回跋”(回霸);居於鬆花江以北、寧江州東北,直至黑龍江中下遊的稱之為“生女真”;居烏蘇裡江以東而近東海(遼東東海)的稱之為“東海女真”。
均以漁獵為生,富家養馬,千百成群。一般人戶,也有馬十餘匹。
這些少民基本都還處於野蠻部落狀態,許多部落見到寞生的大周軍隊突然進入自己的領地,立即對周軍刀劍相向。
這大周龍驤軍豈能客氣?自然是對這些少民們大打出手,虎蹲炮、神臂弓一出,少民死傷慘重。
兩路軍與中路軍呼延瓚一同繼續向北方及東北方向攻占領土。
五月中旬時,皇家科學院教授燕肅與工部官員花費了二個多月的時間,初步製定出了“大周直道”的規劃方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