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造紙術、印刷術_三國:從農村小屁孩到千古一帝_思兔閱讀 

第107章 造紙術、印刷術(1 / 1)

三國從農村小屁孩到千古一帝!

如今廖化有了兩郡之地,為發展教育,造紙術和印刷術就要提上日程了。在前幾年中,廖化一直有意搜集造紙和印刷方麵的人才。

曆史上,在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漢代烽燧亭故址中出土了一片麻紙,同時出土的木簡有漢宣帝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的年號;1942年,在內蒙古額濟納河旁的東漢烽燧遺址中,考古工作者又掘得東漢時期約公元二世紀初年的紙張,即所謂額濟納紙,上有六、七行殘字,這可說是現存最早的字紙實物;1957年5月,在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紀的古紙,紙呈泛黃色,已裂成碎片,最大的長寬約10厘米,最小的也有3xux厘米。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18年。1959年,在新疆民豐縣也發現了一張東漢紙;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文帝時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紙質地圖殘片,表明了當時的紙可供寫繪之用。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其有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步驟

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堿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狀;

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

第四是乾燥,即把濕紙曬乾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但是蔡侯紙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書寫時,紙會洇墨,導致字跡模糊而不成型,不但影響美觀,而且使原有字跡失去了原有形態,因此雖然也出現了紙,卻未能推廣。

廖化改進了蔡侯紙的製作工藝,在製漿環節加入了植物膠(春樹、鬆樹等)和澱粉,再加入滑石粉,使得造出的紙光滑而不洇墨,若是需要白亮紙張,還可以用木炭提前淨化紙漿。

印刷術則比較簡單,隻是當時人們沒有想到。其實古代早就有了印章和石刻,卻沒有運用到印刷術上,印章和石刻技術給印刷術了直接的經驗性的啟示,廖化則是運用宋代畢升的方法,製作膠泥活字,再排版墨拓的方法。

具體過程是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象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

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複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製隨用。為便於揀字,把膠泥活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裡,貼上紙條標明。排字的時候,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麵敷一層用鬆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藥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框內。排滿一框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藥劑稍微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麵壓平,藥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

印刷的時候,隻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加一定的壓力就行了。為了可以連續印刷,就用兩塊鐵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兩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後,用火把藥劑烤化,用手輕輕一抖,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再按韻放回原來木格裡,以備下次再用。木活字也可印刷,但是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製困難,木活字沾水後變形,以及和藥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沒有采用。膠泥活字版印書方法,如果隻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千份,工作效率就極其可觀了,不僅能夠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質量,比手抄要優越得多。



最新小说: 夢裡啥都有還有一個男朋友 大宣武聖:從練功加點開始 刺客修煉手冊 我真是一名刺客 刺客 迷失叢林 重生八零之財源滾滾 我開發了一個武俠世界 農門巧福妻 傻二郡主和屠黎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