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原本還在工作的工匠們,見著這麼多人前來,亦是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之心,下意識的放下了手中的工作看了過去,皆是無比好奇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值得這般大動乾戈。
待到眾人到齊,朱高煦半眯著雙眸,冷冷的環視了眾人一眼,麵無表情沉聲道:
“本王聽說宋尚書說,你們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人,對於工匠的俸祿,有著不小的意見?”
聽聞這話,被緊急召喚而來的工部一眾官吏,皆是神情微微一愣,彼此之間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之間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之前收到詔令的時候,還以為兵器坊是不是又發生了什麼大事,一眾人心中還無比的忐忑。
結果怎麼都沒想到,則是因為自己等人對工匠俸祿問題異議所導致的緣故。
想到這裡,場中不少的官吏出聲,應道:
“啟稟王爺。”
“我等知道你體恤工匠們的勞苦,但是給工匠們這麼高的俸祿.有違朝堂曆朝曆代以來的法度啊!”
隨著人群之中有人開口,一時之間所跟著前來的官吏們,下意識的皆儘出聲附和,言語之中表達著自己對待此事的不滿。
“夠了!”
“都給我閉嘴!”
見著亂糟糟的一團,七嘴八舌的議論之聲,朱高煦一聲怒喝製止。
之後,他麵色逐漸的變的陰沉了起來,雙眸冒著令人望而生畏的寒光,繼續道:
“什麼法度?”
“什麼規定?”
“本王翻遍了大明律例,怎麼沒有看到關於這條的規定?”
“還是說,這本來就是你們一個個臆測出來,率性而為的借口?”
說著,朱高煦轉而將目光看向站在自己身旁的工部尚書宋禮,沉聲問道:
“宋尚書,恕本王孤陋寡聞,不知是本王看漏了與否?”
“朝中難道真的有這樣的明確規定嗎?”
“你是總管工部之人,應該對於此事最為熟悉,不妨給本王好生的說道說道。”
言罷。
場中陷入了詭異的寂靜之中,一眾官吏臉上的神情都異常的難看,不由自主的陷入了沉默之中,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因就現在明朝的律例而言,卻是從來不曾有過這樣的規定。
不過這麼多年以來,從太祖皇帝建立明朝開始,貌似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的。
工匠這些人,一直是處於階層的最低端之人,都是被壓榨剝削的對象,亦從來沒有任何人在乎過、過問過。
長此以往時間久了,朝中的官吏不知不覺的就養成了這樣的共識。
被點到名字的宋禮,皺著眉頭沉思了許久之後,緩緩的站了出來,輕聲應道:
“啟稟王爺。”
“這事.從太祖建立明朝,施行戶籍製度以來,一直都是如此.”
“之後亦算是所有人的共識!”
“也被遵循.遵循為祖製。”
聽了這話,朱高煦瞬間被這般言論給直接氣的大笑了起來,冷冷的環視了憤憤不平的眾人一眼,回道:
“跟我談祖製?”
“共識?”
“有意思.有意思.”
“既然這般他們漲些許俸祿你們就覺得違背的了祖製,有違法度、共識,本王很好奇.”
“太祖皇帝給大明所有的官吏設立的俸祿,為何我爹上位的時候,你們一個個像得了紅眼病一般,讓漲俸祿?”
“為何那個時候對這些共識法度祖製,又閉口不提了?”
“你們既然都知道俸祿低了一家人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難道你們認為這些個工匠們俸祿低了,他們的一家老小能夠養活不成?”
“還是說你們這些人,總認為自己的高人一等、自命清高、自命不凡,覺得這些工匠們本就是賤籍,壓根沒辦法與你們相提並論,根本就不在乎他們的死活.”
眾人皆是一驚,作勢張口就要為自己的出聲辯解。
何奈朱高煦壓根就不聽他們這些人再言語半分,轉而看向自己身旁的宋禮,沉聲吩咐道:
“宋尚書”
“聽清楚這裡的人,有一個算一個。”
“所有人的這半年的俸祿,全都給我恢複祖製之時,按照祖製的俸祿發放。”
“要說膽敢給這些人半年之內俸祿,給他們多發放一分。”
“本王拿你試問。”
“我倒要看看俸祿不夠他們一家老小如何過日子。”
“同時一會本王再命令錦衣衛,不時查這些人的賬,要說膽敢往彆的地方伸手分毫,全都給我抄家拿下。”
聞言宋禮直接傻眼了。
這招釜底抽薪,不可謂不狠啊!
之前一個個官吏才將曾經貪腐過的銀兩上交,家中本就已經夠難的了,全都依靠著微薄的俸祿過日子、已經算是勒緊褲腰帶了。
倘若真要的要是將這些人的俸祿恢複祖製,彆說半年了,哪怕就一個月的時間,怕不少人家裡就搞來揭不開鍋了。
重點他們還被錦衣衛時不時監督查賬,這妥妥的要逼死個人啊!
怎麼過日子.怎麼活?
絕對比殺了他們還難受
怕不是到時候,全都要叫苦連天,亂套了不成,後麵的工作還怎麼開展?
想到這裡,宋禮亦是無比的頭疼,不得不硬著頭皮開口求情,道:
“王爺.”
“不至於不至於啊!”
“他們.他們也不過就說說而已。”
“沒必要跟他們這些人一般見識.”
見著著急解釋,想要化乾戈為玉帛的宋禮,朱高煦冷冷的瞥了他一眼,沉聲道:
“為何不至於?”
“這些人不是經常一個個口中都喊著,為國為民.為江山社稷嗎?”
“如今朝中的國庫因北伐,正是空虛的之時。”
“正好可以體現一下諸位大臣對朝廷的赤誠之心,錚錚鐵骨為國為民為江山社稷,解朝廷的燃眉之急。”
“放心.對於諸位朝臣的貢獻,本王必定稟明聖上,表明諸位的心跡。”
“想來屆時,陛下見如此多大人赤誠之心,必定龍顏大悅。”
“到時候本王,再以諸位大臣為例,在大明全境之內實施下去,號召大明所有的官員,皆儘向諸位大人學習,視諸位大臣為楷模,歌頌諸位的美名、美德。”
“如此、你們得了名,朝廷受了益,兩全其美、豈不美哉。”
眾人:“.”
撒潑打滾,求月票,求訂閱!
(本章完)
.